close

 

客家夏令營21載的成長路

 

張義品(擔任1至21屆夏令營活動總幹事)

 

驀然回首擔任客家雜誌主辦的「客家文化夏令營」義工職總幹事已21載。憶起每年初春,就開始為夏令營籌備擔當起開灶升火的重責大任,為達成要讓夏令營傳承客家文化的火炬,經久不熄的義工使命,進而成為生命歷程中最美麗踏實客家記憶,一路走來是酸甜苦辣點滴在心頭。21個年頭過去了,於未來歲月,吾人懷疑是否還有如往年如此毅力信心,再繼續鋪陳一段客家義工歷程? 

夏令營每年依例在7月或8月舉行,雖然只有三天,但籌備期間長達四、五個月。舉凡企劃案的編寫,場地的尋找、勘查,公文的撰寫、行文,講師的聘請、聯絡,新聞稿的撰寫、發稿,講義的催收,手冊的編成,學員交通工具和食宿的安排,身為活動的幕後推手,雜誌社人少事多事事需事必躬親,而夏令營工作是複雜繁多。但每一次看到夏令營都順利開營圓滿結束,內心客家的情懷,總是充滿喜悅與感恩。 

回首前塵往事,記得在新埔褒忠義民廟舉行前幾屆,住宿是香客房,教室是會議室。林國隆、陳康宏、李貴盛等夏令營長期志工與筆者,是利用本身向工作單位告假,在開營前一天下班後,騎機車晚上摸黑趕赴營地,徹夜未眠整理活動場地,於第二天開營典禮時,呈現乾淨整潔的一面在貴賓學員眼前。為整理場地,筆者也曾經歷於1994年第五屆夏令營在竹東五指山灶君堂舉行的前一天晚上,不慎從五樓教室掉進坑洞墜落到二樓,經同仁發現合力救起,送醫院急救,大難不死驚險刻骨銘心的深刻場景。

 

此外,21年前第一、二屆夏令營課程,全台首創客家話演講比賽。在那時空背景下,客家人在公共場所講客家母話是不被允許的,學員都是生平第一次使用母語客家話演講,許多演講學員講到哽咽痛哭流涕場景,一樣令人動容、令人傷感畢生難忘。夏令營年年不畏颱風大風大雨,按照時程照常舉辦;有位高雄六龜的70多歲鍾老先生,每屆都來參加,直到他生命終站。為編學員手冊陳康宏、林國隆前後總編,連續一兩個禮拜晚上加班完成編印。每年夏季眾多夏令營志工周德君教官、田瑞菊、彭瓊霖、徐煥昇、黃元姜等老師、周暐倫、周暐明、周暐恩、 張凱琳、張美貴等義工組員,像候鳥歸巢規律般投入執行工作,二十年如一日。這些夏令營記實軼事,在此夏令營舉辦21載轉大人時,提出一書分享鄉親。

 

和「客家雜誌」一樣,夏令營的舉辦影響既深且遠,量化的數據一時也難以窺其全貌,總計21年來共培育3500名文化種子,這些種子散布在社會各階層,在全國各地深耕發芽,開枝散葉的結果,對客語與客家文化的復興,形成沛然莫能禦的力量。於此深感20年來的奉獻付出獲得廣泛迴響值得欣慰。期盼更多鄉親參與這段為客家寫歷史的行列為客家文化注入新的生命泉源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kka2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