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雜誌215期社論

運用客家文化 培育才德兼備人才

因為功利主義觀念盛行,相對地,人們的校園品德教育、社會品德教育則明顯不足。為解決此問題,吾人以為可將客家文化中與品德教育、人格教育有關之內容,充分和客語課程連結,讓學生上課時,不但學到客語,也同時受到品德、修身教育之薰陶,實不失為切實可行之道。茲擇要略述幾點如下:

一、儉約惜物的客家精神能脫貧致富:有時省一口,無時有一斗

受到產業外移影響,有人失業,有人雖重新就業,但收入大不如前,生活陷入困境。稍有理智者,面對生活困境,會選擇和客家先民一樣,寧可「儉約生活」、「咬薑啜醋」,也不願偷搶拐騙來解決經濟問題。

「省一分錢就是賺一分錢」這是客家家庭時常聽到的家訓。所以在經濟蕭條的時代,厲(力)行客家節儉務實、能省則省的精神,才是「脫貧致富」合乎時宜的新生活規範。客家諺語說「一人省一口,能畜一條狗」、「有時省一口,無時有一斗」、「小富由儉,大富由天」,不正是最好的說明嗎?

現代人常亂花大錢買回一堆無用或根本用不著的東西,甚至寅食卯糧,以致發生「未到冬節先揉圓,三十該日喊無錢」等捉襟見肘的後果。

「爛鼓好救月,爛衫好遮羞」,很多東西雖舊,仍可以轉作別的用途;具有巧思的人,往往可以化腐朽為神奇,利用廢棄的舊器物做成藝術品,在逆境中創造許多財富;而推行將垃圾變黃金不遺餘力、最有效益的則非慈濟佛教團體莫屬,其中便有不少客家鄉親參與啊!

二、晴耕雨讀無卡奴:打田打地,打毋到手藝

客家族群因為居住環境的艱苦貧瘠,客家子弟為求突破困境、出人頭地,唯有受教讀書,通過考試一途。所以歷來客家人特別重視教育,從「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耕田讀書」的門對,以及「毋讀詩書,有眼無珠」、「養子不教,不如養驢;養女不教,不如養豬」等俗話,就看得出來客家人「晴耕雨讀」和「敬字重文」(注重知識)之優良傳統。因此,昔日客家村庄民風淳樸,人人「先敬老人後敬賢」,而且絕少遊手好閒之輩,治安極佳。

西諺云:「知識即力量」。在分工專業的現代社會來說,專業知識益顯重要,唯有不斷求知以提升專業知能,才能在職場上立於不敗之地,不會遭遇「炒魷魚」被裁員的噩運,因為機會是給準備好的人。老祖宗說得好「打田打地,打毋到手藝」、「家有千金,毋當日進一文」,能隨時隨地利用時間機會增能上進、自立自強的人,在求職時才不會因缺乏專長而處處碰壁,更不會因失業缺錢、豪賭成性而浮濫刷卡借貸,變成卡奴。

三、知恩圖報的客家精神能使人間祥和:食人一口,還人一斗

我們的社會所以會紛爭不斷,多因心存偏見、各有立場所致,而偏見立場的成因則來自個人的私心太重、慾望太多,缺乏與人為善的信念。人與人間的善意很多,有樂於助人、慈悲為懷、心存感恩……等。其中「感恩心」最為重要。

蓋一個人能有感恩心,對父母便知盡孝道,不會有「千跪萬拜一爐香,毋當在生一碗湯」、「在生分佢食四兩,贏過死了拜豬羊」「樹欲靜而風不止,子欲養而親不待」的遺憾,更不會忤逆犯上,甚至弒父殺母、違法亂紀;一個人有感恩心,對凡是幫助過自己的人,不論是師長、朋友或陌生人,都會知恩圖報,絕不會豬狗不如,恩將仇報。

客家老古人言講得好,「食水要念著水源頭」、「食人一口,還人一斗」,這不就是「飲水思源」及佛家說的「受人點滴,報以湧泉」嗎?人人都能存此感恩之心,心心念念牢記「食人一口,還人一斗」的祖訓,不與人為敵,不跟人為難,社會將充滿祥和之氣,就不會有兄弟鬩牆,或朋友反目成仇的悲劇發生,人間的恩怨紛爭也將減少許多,災難自然會減少。

四、積極樂觀的客家精神合乎EQ不憂鬱:手痛好過家,腳痛好繡花

最近幾年,自殺的新聞特別多,除了肇因感情、事業、情緒困擾等因素外,以單親父母攜子自殺的悲劇最令人怵目驚心。螻蟻尚且偷生,這些人為什麼選擇自我了斷,甚至還以稚子的生命作為陪葬?

自然界不會永遠月圓不缺,人生道路當然也不會是一帆風順,總是有順有不順,甚至是坎坎坷坷不如意事十居八九。對此,老祖公講了一句「有時月光,有時星光」,真是英明睿智之見啊!

面對困境,該如何因應,佛家教人「心念要轉」,到底該怎麼轉?有一句客家諺語說得真好,「手痛好過家,腳痛好繡花」,勸人凡事往好處想,往積極面思考。手有傷痛,雖暫時不能幹針線活兒,還有一雙腳能行動自如,可以到隔壁鄰居去串串門子「打嘴鼓」,聊以解悶排憂;腳痛,一時雖出不了門,手卻還能做很多事,例如:畫畫、寫字、看書、看電視、打電腦、上網,充分發揮「秀才不出門能知天下事」的本事,而古人的繡花不過是小小一例罷了。

曾有一個人說:「當我正抱怨沒有名牌鞋可穿時,才發現後面來了一個連腳都沒有的人。」很多人的煩惱是起於不知足、不知感恩,甚至是「好愁毋愁,愁六月天公無日頭」杞人憂天、自尋煩惱,最後竟成了憂鬱症。

所以,做人若能帶一點阿Q心,沒有林志玲的美貌,就安慰自己「才人無貌,爛扇多風」;遇到不如意事,則告訴自己「塞翁失馬,焉知非福」,或者更積極地鼓勵自己,記住咱們祖公所講「手痛好過家,腳痛好繡花」、「看人莫看短,乞食仔也有三年時運轉」,相信定能克服逆境,終有雲開見日的一天。

本年3月22日晚,當第十二任總統當選人對外宣布,未來延攬人才必須才德兼備,甚至德重於才時,此正是昭告天下:「要重視品德教育」!試看,客家文化的「晴耕雨讀」,可以培養自立自強、善用時間的人才。「一等人忠臣孝子,兩件事耕田讀書」的家訓,可培養忠於吾國吾土吾民、孝順雙親之人品。「手痛好過家,腳痛好繡花」的智慧,可培養樂觀進取的人才。「食人一口,還人一斗」諺語可培養感恩厚道的人品。「有時省一口,無時有一斗」的節儉觀念可培養「儉以養廉」的人品,也能培養為國節約財政、開闢財源之大員,而不會貪汙舞弊。以上僅舉常見者略作引述,若加細究,則客家文化尚有更豐富內容,值得引入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共同協助落實品德教育,使每個畢業生都是才德兼備的國家棟樑之才!(215期)

arrow
arrow

    hakka2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