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賴際熙為「客家」承先啟後

何來美(資深媒體人)

 

已故中山、香港大學教授羅香林(1906-1978)於1933年出版《客家研究導論》,之後再出版《客家源流考》,被客家學界譽為經典之作。其實早在羅香林之前,香港大學中文系創辦人賴際熙(1865-1937)於1925年就撰《崇正同人系譜》,內詳述客家源流、語言、禮俗、文化。致負責籌辦首屆「賴際熙專題學術研討會」的廣東深圳大學教授張衛東評析,若說羅香林集客家學之大成,賴際熙則是客家學的奠基者。

賴際熙還是香港崇正總會的創始會長,該會成立於1921年,1971年慶祝50週年時,廣邀全球各地客家社團參加,並決定成立世界客屬總會,每兩年舉辦一次世界客屬懇親大會,因此有賴際熙才有今天的世客會,他亦是凝聚全球客家團結的先賢。

賴際熙字煥文,號荔坨,廣東增城客家人,長羅香林41歲,清光緒29年(1903)進士,欽點翰林,在北京學習3年,授國史編修,再晉升國史館總修、總纂。1912年國民政府成立後遷居香港九龍,次年被香港大學聘為中文總教習兼教授,創辦港大中文系及學海書樓。

香港崇正總會成立的時代背景

1905年起《廣東鄉土歷史》、《世界地理》等教科書,一波波出現詆毀、侮蔑客家言論,釀成社會事件,1921年旅居香港的賴際熙、李瑞琴、黃茂林136位有識之士,認為客家人有正本清源的必要,於當年929日成立「旅港崇正工商總會」,賴際熙並被推為臨時會長。

會中也決議推舉博學之士,編纂專書,以闡揚我客家源流與歷史語言文化人物,以光前代,永資昌明。博學多聞的賴際熙義不容辭地開始蒐集資料,編寫《崇正同人系譜》,於19258月完稿付梓。

「旅港崇正工商總會」於1926年更名為「香港崇正總會」,針對當時貶低「客家非粵種,也非漢種」、「山地多野蠻部落,退化的人民,如客家」等等仇客言論,致社團名稱只冠以「崇正」而棄客家兩字,除有「崇正黜邪」之閎意,而「崇正」的「正」乃指正統,客家人是純正的中原血統。

《崇正同人系譜》是客家研究第一本專著

《崇正同人系譜》,分為八類,分是源流、氏族、語言、禮俗、選舉、人物、藝文、縱談,全面而系統的闡述了客家歷史和文化。

廣東湛江師範學院教授張應斌評析,在《崇正同人系譜》之前,雖有《豐湖雜記》、《客說》、《廣東民族考》等已論及客家的歷史;《嘉應州志方言志》、《石窟一徵》、《客話本字》等已開始研究客家方言,但是如此全面系統地論述客家歷史、文化,《崇正同人系譜》具有開天闢地的意義,可以說是客家研究的第一本專著。

增城舉辨「賴際熙專題學術研討會」

增城已劃入廣州市,增城區人民政府、增江街道辦事處、增城客家文化研會緬懷這位傑出的客家先賢、史學泰斗,去年121213日與深圳大學客家研究所在增城賓館舉辦了首屆「賴際熙專題學術研討會」,邀請兩岸三地及馬來西亞學者共發表了卅餘篇學術論文,也到賴太史的故居參觀,獲得豐碩成果。

台大社科院副院長邱榮舉、台灣客家研究學會秘書長王保健、聯合大學教授劉煥雲、苗栗統一牙科醫師鍾志正與筆者也參與這次學術盛會。

客家、史學界長期忽略賴際熙

深圳大學教授張衛東說,在客家學界言必稱羅香林,而羅香林著作裡經常提到的賴際熙,卻沒有引起注意,很多客家學者也到過香港崇正總會,並獲贈重達兩公斤以文言文寫的《崇正同人系譜》,但回來認真拜讀,深入研究的卻少之又少,致不知裡面皆是寶,因此要紀念賴際熙就要好好研讀,理解賴太史留下的豐富文化遺產。

他說,這些年客家學界不少人有意無意地繞著賴太史走,繞來繞去,繞得自己「轉向」了,出現一些方向性偏差。史學界也有類似遭遇,本世紀初,一篇博士後論文寫「廣東西路土客大械鬥」,作者也繞過賴太史,跟著美國教授走,硬要說「廣東西路土客大械鬥」,不止是「西路」,是涉及全省的,應該叫「廣東土客大械鬥」,它是「不可調和的對立」,演變成大屠殺是必然的,仇恨永遠無消弭,所以要警惕悲劇重演,企圖全面推翻史學界早已公認的定論。

但事實上,史學界公認的定論,就是賴太史全面系統調研之後寫在《赤溪縣志.赤溪開縣事紀》裡的,廣東東路的土客是和平相處的,不同於廣東西路。

清初「遷海復界」造成「土客矛盾」

張衛東評析,清初廣東「遷海復界」是造成「土客矛盾」的歷史原因。賴際熙自小生長在增城的「濱海客家」家庭,對於土客雜居、「土客矛盾」自然不覺陌生。而客家學也發端於「土客矛盾」,是客家史上第四次大遷徙之後形成的嶺南「濱海客家」,所特有的普遍存在的不可回避的社會現象、社會矛盾、社會問題。

張衛東說,羅香林的《客家研究導論》指出:明末清初,客家人與閩、粵其他漢族民系竟向海外謀生….而廣東省內的廣、惠二屬的客家,因人口膨脹,勢力擴張,未能同鄰居民系處好關係,互相攻擊,以致不斷械鬥。「二、三較有見地的學者,恐其交惡不休,致傷和氣,便漸有一些客家源流變革及言語習俗的講述。

廣東西路土客械鬥死傷慘重

羅香林也提到「廣東西路土客大械鬥」始于咸豐6年(1856),終於同治6年(1867),相持亙12年,雙方死傷散亡的人數合計達五、六十萬,即官兵因彈壓而致死傷的,數亦數千。

清咸同年間廣東西路出現土客大械鬥,同樣地當時在台灣也出現漳泉械鬥、閩客械鬥等不同的分類械鬥,死傷也很慘重。

張衛東評析,清初「遷海復界」政策,促成客家史上第四次大遷徙,在珠江三角洲形成「濱海客家」,因土客雜居,產生「土客矛盾」,有別於閩粵贛三省交界山區傳統客庄的生存、生產、生活方式與發展模式,在「濱海客家」既有傳承,更有發展。如廣東增城、東莞、深圳「濱海客家」的形成,跟客家人第四、第五次大遷徙關係最為密切,而海外客家也大都由此出發。

廣東東路土客共存共榮

張衛東說,從徐旭曾1751-1819)撰《豐湖雜記》,到賴際熙寫《崇正同人系譜》,這些人物與文獻,皆產於「東路濱海客家」,「東路濱海客家」不同於「西路濱海客家」。為什麼出發時、地、人無不相同,換個地方差別就那麼大?為什麼西路發生大械鬥,而東路卻能共存共榮,共謀發展?這一系列問題,雖有觸及,卻遠未參透,值得繼續研究。

湛江師範學院教授張應斌也評析,客家學研究大致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代表人物是徐旭曾與宋湘(1756-1826),徐旭曾與宋湘是同年進士,都曾在惠州豐湖書院任教,擔任過山長,徐旭曾的《豐湖雜記》是客家學的開山之作。第二階段代表人物有林海岩(林達泉1830-1878)的《客說》、黃遵憲(1847-1905)的《送女弟》等,溫仲和的《嘉應州志》等。第三階段代表人物則是賴際熙、羅香林。

徐旭曾、賴際熙是客家學先行者、奠基者

華南理工大學客家文化研究所教授譚元亨亦評析,19世紀初的徐旭曾與20世紀初的賴際熙是客家學的先行者、奠基者。徐旭曾在《豐湖雜記》指出:「今日之客人,其先乃宋之中原衣冠舊族,忠義之後也。…..客人以耕讀為本,家雖貧亦必令其子弟讀書,鮮有不識字,不知稼穡者。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即古人;『負耒橫經之教也。客人多精技藝,傳自少林真派。每至冬月農暇,相率練習拳腳、刀劍,矛挺之術。即古人農隙講武』之意也。客人婦女,其先亦纏足者。自經國變,艱苦備嘗,始知纏足之害,厥後,生女不論貧富,以纏足為戒。…

譚元亨指出,徐旭曾的《豐湖雜記》開啟了客家人中原衣冠舊族的身份認證,文化認同;百年後賴際熙的《崇正同人系譜》,以更大篇幅,更詳盡的梳理,更雄辯的史實,闡述了客家的源流與分布,是繼徐旭曾之後,更為權威,更多方位地研究客家歷史的經典文獻。

賴際熙的客家觀建立在中原史觀

福建師範大學教授謝重光、嘉應學院客家研究院副教授肖文評、江西師範大學教授張英明、福建龍岩學院教授張佑周等人,均談到賴際熙提出「原民、先民、後民」,以及「先客、後客」的論點,而賴際熙之客家觀,基礎也建立在中原人民的南遷與中原文化的南漸上。

謝重光指出,賴際熙《崇正同人系譜》有關《源流》開篇明義就說:「中原南暨,嶺海叢阻,人民繁殖,漸被之序,贛為先,閩次之,而粵為後」認為脫離了中原人民向嶺海的南遷,中原文化向嶺海的傳播,就無所謂客家。而原民、先民、後民之分,也是賴際熙最早使用的概念,原民是指最早的三苗;先民是指越族;後民包括自漢至唐先後入贛閩粵邊的中原士人;而北人南遷至贛閩粵,賴際熙認為主要有三次,第一次是晉永嘉之亂南渡;第二次是南宋時期;第三次是元明以來經汀贛遷入粵東。

賴際熙為了區分民族更嬗前後的客家,又提出「先客」、「後客」的概念。即由元明以來始從汀贛二州源源而至者稱為「後客」,宋以前為「先客」。所謂「宋以前」包括宋代,所以區分界限在元代,元以前永嘉之亂至宋以前的客家為「先客」;元明以來包括元代遷來並延續至今的客家為「後客」。

追溯客家源流,不自貶、不相輕

賴際熙《崇正同人系譜.序》指出:將使人皆從流溯源,因此知彼,在己無自貶之見,於人無相輕之心。不自貶,則可以邁遠;不相輕,則可躋大同。」張衛東與廈門大學副教授周雪香均感佩賴際熙的治學精神,在近百年前就能以如此簡明的文字,揭示客家源流學說意義與價值,古今有幾人?

周雪香評析,賴際熙是希望人們瞭解客家源流與歷史文化後,不自褒亦不自貶,不相妬亦不相輕,借此振奮客家,團結友鄰,和諧相處,共圖發展。而客家學大師羅香林對賴際熙《系譜》的評價是:「事蹟鮮明,文詞安雅,信良史矣。」

《崇正同人系譜》第二卷《氏族》,充分調用各姓氏譜牒,梳理客家史脈絡,重構客家民系形成、發展的軌跡,收有丁氏等135姓的姓氏源流。羅香林《客家研究導論》考定客家源流、客家史與五次大遷徙,用的是同樣的方法與材料。

赤溪縣志詳述遷海復界、土客械鬥

賴際熙於1920年亦主編《赤溪縣志》,赤溪縣是今廣東省台山縣赤溪鎮,原是赤溪直隸廳,清同治71867)新設,它是晚清廣東肇慶恩平、開平、新寧、鶴山、新興、高明等六縣土客械鬥後安置「客民」的地方。

張應斌教授評析,這場旨在驅逐甚至滅絕「客匪」的大屠殺,為了掩飾真相,官方把它叫做「土客械鬥」,但歷史真相是清咸、同年間,隨著土客矛盾的加劇,六縣土著發動了驅逐客家的戰爭,最後官方還發動正規軍,用大刀、洋槍和大砲「剿滅客匪」。….戰後客家在這六縣無法生存,被迫遷往廣東西部和廣西,其中朝廷把潮居都與矬峒都等地的「客民」從新寧縣析出,成立赤溪直隸廳,以安置「客民」

張衛東也評析,《赤溪縣志》記錄康熙年間的「遷海復界」與咸、同年間的「廣東西路土客大械鬥」,引致的客家移民大潮,最為詳盡透徹。今人研究這兩大事件,重構第五次大遷徙歷史,引證最多的文獻也是《赤溪縣志》。

廣西師範大學教授熊守清分析,百多年前的客家研究,緣起於近代中國發生的三大事件及清末民初的三次風波,三大事件是以客家人為核心的太平天國革命1851-1864、廣東西路土客大械鬥1856-1867與孫中山領導的辛亥革命1911;三風波是1905年的《廣東鄉土歷史》教科書、1920年的《世界地理》雜誌及1930年廣東省出版的《建設周報》,都出現詆毀、侮蔑客家的文字,喚起客家人不得不站出來「正本清源」。

增城是土客共存共榮的典範

賴際熙也主編自己家鄉的《增城縣志》,增城是廣東東路的濱海客家」,從清初「遷海復界」至今都是「土客雜居」,主要方言是廣府話與客家話,至今仍是「共存共榮,共謀發展」的典範地區。

張衛東說,深圳、東莞、香港都是清初「遷海復界」的「濱海客家」地區,香港居民有三分之一是客家人,深圳在改革開放前客家人並不比廣府人少,現深圳龍崗地區居民大都還是來自嘉應州(梅州)梅縣、興寧的客家人,因此深圳大學也想跟嘉應學院合作,了解龍崗興梅腔與梅州興梅腔客家話,經兩百多年後有了那些變化?

他說,深圳龍崗地區現仍保存很多圍堡式的客家建築如鶴湖新居,龍田世居等,佔地面積都相當廣,建築暨講究又堅固,並具防禦功能,可知當時客家先民移居濱海創業的艱辛。

兩天的學術研討會,也安排學者參觀賴太史故居及增江畔的鶴之洲濕地公園。增江不僅水豐,江上可行船;江畔也老荔枝樹成林,枯木在濕地與江水輝映也非常美。增城自古以盛產荔枝盛名,「增城掛綠」指的就是增城的荔枝,唐代進貢給楊貴妃吃的荔枝也來自增城。增城亦有座三忠廟,祭拜的「三忠」是南宋三位愛國志士文天祥、張世傑與陸秀夫,亦跟客家人南遷歷史有關。

有香港崇正總會才有世客會

筆者參與兩天學術盛會,聆聽學者們的學術報告,所獲的心得是,若說徐旭曾的《豐湖雜記》客家學的開山之作,羅香林的《客家源流考》集客家學之大成,那麼撰《崇正同人系譜》的賴際熙,則是客家學的奠基者;而賴際熙亦是香港崇正會的創始人,擔任會長長達5屆共10年,他對客家的貢獻可謂是「承先啟後」。

香港崇正總會於1921年創立,日本東京崇正總會成立於1963年,1971年香港崇正總會慶祝成立50週年,邀請世界各地50個客屬社團及數百名代表參加,決議成立世界客屬總會,每兩年輪流在各國和地區舉行一次世界客屬懇親大會,總部設在台北,首屆理事長為翁鈐。第二、三屆世客會於19731976年在台北舉行,第四、五屆分於19781980年在舊金山及東京舉行,如今世客會已舉行到27屆,是去年10月在河南開封舉行。

有香港崇正會才有世界客屬總會及世界客屬懇親大會,而賴際熙是崇正會的創始人,如今世客會一屆比一屆開得盛大,怎能不緬懷這位客家先賢?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賴際熙為「客家」承先啟後
    全站熱搜

    hakka2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