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客家雜誌2011年6月號252期社論

 

 臺灣話台語的商確----

什麼人說什麼話有待磨合

                                               

    「台灣人」「台灣話」從字面解讀很簡單,凡是長久住在台灣的人叫做「台灣人」,台灣人所講的話就是「台灣話」。但是人與人之間、族群與族群之間不可能那麼單純,尤其族群之間的稱號更是複雜,沒有處理好,往往造成不必要的紛擾。所以什麼人說什麼話是很不好下定義的。

這裡先舉目前住在廣東揭西陸豐孔家村客家人的實例加以說明。那是陸豐河田的孔家,全村的人姓孔,祖籍山東是孔子第八十多代的後裔,據他們族譜的記載,他們祖先從山東展轉遷徙到浙江、福建、廣東,到廣東之初是在南海定居,後來又往北遷,到達今天的陸河河田。他們祖先還住山東時被稱「山東人」講「山東話」;住浙江時被稱「浙江人」講「浙江話」;住福建時被稱「福建人」講「福建話」;住南海時被稱「南海人」講「廣府話」;住河田時被稱「陸豐人」講「客家話」。因此,這支孔家的後代,曾經是山東人、浙江人、福建人、廣東人、客家人,祖先的語言也不斷轉換,從說「山東話」「浙江話」「福建話」,變成「廣府話」「客家話」。以這個實例來論,他們孔家既是山東人、浙江人、福建人,也是廣東人、客家人,而他們的語言更複雜,從說「山東話」「浙江話」「福建話」,變成說「廣府話」「客家話」。所謂入境隨俗,可以把自己的族稱及所說的話,隨著住地的不同一再的改變。這才是族群遷徙的事實,也是語言改變的自然。可見什麼人說什麼話是很不好處理的問題。

因此,何謂台語?何謂台灣話?更應透徹的歷史了解,掌握正確的語音變化,才能定出大家都可以接受的稱呼。

     台灣文化經過長時間的民族遷徙及歷史分合,早就形成是多元族群文化是不容置疑的,因此「台灣話」的定義也變成多元化。如果採用一般的持平說法,台灣話應該包括在台灣所使用的所有語言。也就是說,不只因人口佔多數傳統上被稱之為台灣話的閩南語是台灣話,同時,其他在台灣所使用的語言 --- 如台灣國語 (華語)、客家話、以及其他台灣原住民所使用的台灣南島語言,都應該被稱之為台灣話。

    因此,「台灣話」,廣言之,除了一般泛稱的福佬話、河洛語、鶴佬話以外,其他華語、客家話、原住民語,都是台灣話。可惜,有些人硬以政治意識形態為基底,把在台灣所講的閩南語獨稱稱為「台灣話」,簡稱「台語」。

    更有甚者有了「台語」這個名稱以後,就把早期的河洛話、閩南話、福佬話、廈門話、福建話、鶴佬話、貉獠話等歷史稱呼及地域文化稱呼拋諸腦後,這是很不負責的說法。其中河洛話、鶴佬話、貉獠話都是同音同內涵用不同漢字轉譯的稱呼,是早期北方漢人對南方非我族類的蔑稱。

    遠在唐代,北方漢人對南方部族的近海一帶之人稱其為[ ho/ lo](貉獠),是中原民族對四夷的蔑稱,有所謂「東夷」「西戎」「北狄」「南蠻」,或南方的非我族類都加犬部、虫部、豸部,如「猺、獞、貉、貊、獫、玁、獦、狁、猲、獠、蠻、閩 ---」因此北方人的「貉獠」就是這樣產生的。很巧的是「貉獠」(ho/ lo)與[ho lo/](河洛) 的發音極為相近,因此將錯就錯後來竟以以河洛人自居。事實上,「河洛」兩字上一字非入聲,下一字才是入聲,以梅州客家話而言,稱閩南人為 [hok lo](貉獠)而不是 [ho lok](河洛),很清楚的應該第一個音入聲字第二個音非入聲字,與「河洛」兩字第一個音非入聲字第二音入聲字,正好相反。因此[ ho/ lo]一詞,決不是「河洛」兩字,而是「貉獠」才對,了解這些歷史稱呼的由來,我們當然不能用來稱呼閩南語。

    而福佬話的稱呼是清末時期,稱廣東來的叫「廣東佬」,山東來的叫做「山東佬」,美國來的叫做「美國佬」,英國來的叫做「英國佬」。因此,福建來的叫做「福建佬」,所以清初來台的漢人,不是福建來的就是廣東來的,福建來的大都是閩南人,所以稱閩南人為「福建佬」,而客家人大都是廣東來的所以稱客家人為「廣東佬」,也因此,許多人以為廣東話就是客家話、福建話就是閩南話,這是全以地域著眼不問語言實際所造成的錯誤。事實上,福建省也有不少客家人,而廣東省主要的是講粵語的廣東人,客家人只是住在廣東東北山區為主的一部份而已。因此用福建佬簡稱「福佬」來代表閩南人,並不很恰當。

    可見以上稱台語、台灣話、河洛話、閩南話、福佬話、廈門話、福建話、鶴佬話、貉獠話,都有許多不能接受的理由。到底哪一種稱呼才能被大眾接受,有待歷史語言的研究及大眾的磨合。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kka2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2)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