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雜誌222期社論

有戲的民族最美 對客家採茶戲的期待-

從新編的客家採茶戲《大隘風雲》談起

 

戲劇是一門綜合藝術,它包含音樂、舞蹈、服裝、美術及武術等等,戲劇是沒有年齡限制的社會學堂,沒有上過學的老太太能講出精彩的人生道理,祇讀過小學的老公公能寫出文情並茂的文章,只因有看戲;戲劇演出人生的喜怒哀樂、教化倫理,傳遞價值觀,更豐富了語言文化的內涵;戲劇表現一個族群文化的精華,有戲劇的民族是一個進步的民族。

   客家族群原本有豐富的戲劇藝術,採茶戲是台灣客家主要的戲種,它是早期鄉親重要的生活娛樂,許多民眾的精神食糧,可惜從日據時代開始,很長一段時間受到政治力的禁制,後來電視興起,又被廣電法的方言條款摒之於螢幕之外,於是慢慢式微,社會大眾漸漸忘了它的存在。

1987年解嚴以後,本土運動興起,原本被逼在牆角的各種本土藝術,紛紛尋求振興之道,此一階段,客家採茶戲也尋求重生,但是因為客家人口少,失去舞台太久,劇場菁英凋零,所剩老邁,而且台前觀眾稀疏,演戲的比看戲的多,廟戲酬金微薄,不敷川資,遑論養團,偏偏政府釋出扶植本土劇團的預算,又難見客家兩字,使得採茶戲的重生歷程非常艱辛,所幸有多位執著的演員咬緊牙關,而無數熱心的客家鄉親大力支持鼓吹,內外齊力為振興客家戲劇犧牲奉獻,這段客家戲復興之路可說是茹苦含辛,迄今足足走了廿年。

今年11月7日和8日,一齣新編的客家採茶戲《大隘風雲》在台北新舞台演出,這齣戲是根據史實所編寫的劇碼。劇中描寫當年隘勇兵士們參與抗日行動的經過,藉此彰顯客家先民不屈不撓的精神;它是新編的劇本,由《碧血芙蓉》精煉而成,這齣戲給人許多啟示。

這廿年來,我國各種傳統戲劇都在尋求改變,以吸引年輕觀眾的興趣,藉以抗衡西洋日韓等外來文化的衝擊。當我們看見河洛歌仔戲的精緻歌仔戲,一齣又一齣地演出及發行後,我們一直期待客家採茶戲也有好的表現。

我們看見榮興客家採茶劇團從各方面努力做客家戲劇振興的工作,但是因為這塊田園荒蕪太久,泥土堅硬乾涸,須要充分的水份和養份漫漫滋養才能有生機,須要劇場內和劇場外人們的耐心和毅力。這方面,榮興和客家觀眾的表現是值得肯定的。榮興耐心耕耘採茶戲,開發新戲齣,培訓新人,培養觀眾,他們的努力大家都看見了;我們也看見觀眾給予榮興無比的支持與鼓勵,凡榮興的表演都座無虛席,大家耐心的欣賞,也耐心的等待。

《大隘風雲》跳脫傳統採茶戲的框架,順著劇情的發展,唱腔、身段、服裝和道具,甚至唸白都大膽突破,不再受傳統限制,傳統的只是戲中的選項。我們認為創新是非常困難的工程,創新的部份要表現得非常精湛才能說服觀眾,如果創新演練得不夠成熟,或是編排得不合理,觀眾就會覺得傳統的比較好,就會對創新失望,這種失望會壓縮未來創新的空間。這回我們看見《大隘風雲》的創新有很好的表現,創新的服裝、道具和唱腔不會讓人感覺突兀,劇情也順著史實合理編排,年輕演員在傳統部份的唱工和唸白又有成熟的演出,看完全場,讓人讚歎採茶戲走出來了!

看完《大隘風雲》,我們對客家採茶戲的未來有信心,也有期待,我們認為以下各項值得各方參考。

我們應給予劇團更自由的發揮空間,任何人都不應對劇情發展的方向或口白、唱詞給予任何指示或限制,只有自由的空氣,才能編演好戲。

行政院客家委員會開辦劇本徵選已經有了初步的成果,希望再接再厲,客家採茶戲的劇本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劇團凋零,只要有心,給予經費,假以時日就可復原,但是觀眾流失,卻是非常難解決的問題,例如京劇的觀眾流失,使得《徐九經升官記》雖名躁一時,京劇卻仍是後繼乏力。所以,如何增加觀眾的數量,進一步如何培養觀眾看戲的能力,乃是從業者與支持者需共同努力之所在。

有戲劇的民族是進步的民族,有戲劇的民族是最美的民族,「台上三分鐘,台下十年功」,當今環境發展客家採茶戲需要下十年功的恐不祇是劇團,需各方攜手,客家才有精彩的好戲。(222期)

arrow
arrow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akka226 的頭像
    hakka226

    客家雜誌社

    hakka2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