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雜誌233期社論
把握時機傳習祖宗言
今年三月教育部公布「客語音標方案」,使客語標音有一致的系統;六月公布第一批客語推薦用字,計三百零五個漢字,使客語書寫逐步走向規範化。十月,行政院客家委員會辦理客語薪傳師資格審查,計有四百多名優秀的客語師資通過資格認定,讓薪傳師可以在社會各角落開班傳授客語;十一月又將舉辦第四屆客語初級認證,及第二屆中級暨中高級認證考試,計有一萬多人報名參加。目前各地社區大學及客家社團紛紛開設客語認證輔導班,全臺各地掀起一片學習客語的風潮,這是帶動客語復甦的關鍵時刻,期盼全國客家鄉親,能夠把握時機,各盡所能,及時傳習祖宗傳下來的語言。
客家話在臺灣的發展,曾經遭遇諸多的不利因素,早期的如:人口比例比較低,聚落零散,容易產生西瓜效應;族群械鬥的陰影,使得散居各地和出外謀生的客家人放棄客家話。不過在那段時期,客家話本身也有相當程度的發展和保存,例如來自嘉應州四個縣的話,統一成為以蕉嶺話為主的四縣腔。還有許多使用人口較少的,如永定腔、豐順腔、平遠腔和新屋羅家的軍話等,都能在小聚落或家族間傳承下來。這可能是因為在當時的傳統農業社會裡,聚族而居,資訊傳播尚未發達,外來的影響和緩,所以變遷的速度不大。
不過近六十年來的環境卻大有不同,許多論述都指向政府推行單一語言政策,並限制族群語言的發展空間,是導致臺灣各族群語言式微的主要因素。檢討過去,假如當初只把華語做為學校教學用語,而沒有廣電法第二十一條對「方言」限制的話,也許還有其實質的效益,例如:它有現成一致的發音和書寫系統,學校教育比較容易推動,而教育提升了人口素質,帶動社會急速發展。其次,各族群的人都可以單靠華語,南來北往的交流溝通,加速工商進步;但是影響所及,卻造成一部分客家人的「華語化」。可是同樣的遭遇,為什麼閩南語卻能渡過險境,又能進一步帶動其他族群的「學老化」呢?我們認為關鍵就在媒體語言上。從臺灣設立電視臺以來,就只有華語、閩南語,客語遭到禁聲足足達到半個世紀,這才是造成客語急速流失的主要原因。
過來人都知道,臺灣電視開播的年代,正逢經濟日漸起飛的年代,電視機普及率也逐年升高,電視節目自然就佔領了臺灣人的生活領域,只要有空,全家人都在看電視,電視節目內容不但成為鄰居、朋友見面的重要話題,而且電視用語也成為學習語言的重要對象,誰還有時間對孩子教誦「月光光」,或講述「李文牯」的故事?於是熱門時段的「西螺七崁」、「雲州大儒俠」等連續劇,一連四、五十集看下來,聽閩南語的機會既多,有人產生「學老化」的現象自然是難免的。十幾年前,客家界有心人士好不容易爭取到三臺的新聞氣象節目,但是到客家電視臺一開播,三臺就立即停播客語節目,好像客語節目是個累贅,棄之唯恐不快。為什麼四百萬人使用的客家話要遭受這樣的邊緣化?
客家話經過半個世紀的斲傷,起跑點就不公平,目前又面臨廣電市場經濟利益掛帥的現實面,要想使客家語言復甦,可謂前途多艱,而搶救客家語言文化正是各級客委會的任務。行政院客委會經過八年來的運作,推出若干重要措施,最近正在推動客家事務法制化,以奠定客家永續發展之根基,目前「客家基本法」已經由行政院通過,準備提請立法院審議,其中第十二條就是要保障客家族群傳播及媒體近用權。這項法案對於突破客家事務推動的瓶頸,關係重大,期盼各界鄉親共同關心本項立法工作。
擺在眼前的有兩條路,一是持續爭取應有的權益,二是努力推動現有的工作。前者有待於立法院通過,必須建立良好的溝通機制;後者執政者自己可以做主,這是全體鄉親立即配合著力的部份。例如行政院客委會推動的「客語生活學校」,目前已有四百多所學校加入,以客委會現有的人力編制,想要落實監督考核,可能會愈來愈不容易,未來委託各縣市有關單位負責執行的可能性如何;新推出的「客語薪傳師」制度,如何輔導他們積極開課,有效落實客語傳承,對於接受教學而表現優異的「薪傳生」,是否給予某種認定或鼓勵;對於客家政策宣導,能否借重遍佈各地的客家社團負責人或支援教師,深入里鄰,廣為宣導;如何鼓勵和指導各地商販推廣客語的技巧;如何讓客語先回到家庭,再推回市集和社區,並鼓勵孩子在學校選讀客語課程。
又如教育部公布的客語音標及推薦用字,接著即可編輯教學手冊和使用說明,也可以補助社區大學開設研習課程,以加速推廣使用,促進客家語文發展。凡此種種,都是可以操之在我的。
客語生機長久遭受到傷害,當前的環境又更為險峻,所以政府必須挹注國家的行政資源,設法挽救。目前相關的措施已經陸續推出,這正是可以借力使力、復興客語的大好機會,否則一旦錯過機會,將來的難度一定更高。世界上,會把「莫忘祖宗言」列入家訓的,大概只有客家人。如果客家人自甘放棄,那恐怕沒有人會伸出援手;如果客家人都爭氣,能夠努力傳習,古人說:「天助自助者」,又說:「自助者人恆助之」,那麼,我們的祖宗言必定能永遠傳承!
留言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