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雜誌235期社論

音標與教學

音標與教學的成敗息息相關,尤其是現代的教學,若有一套簡易、合理、好記、好學的音標輔助教學,則能使學生快速的學習,教師也能輕鬆教學,成果更是顯得相得益彰。對於「漢字」的認識或是「有音無字」的話語,有套音標來標記更為正確,而且學習更為快速。

何種音標才合於「簡易、合理、好記、好學」,學者見仁見智,不一而足。早期初定「注音符號」時,也是經過許久的爭辯與討論,尤其是「結合韻符」等受人爭議,但其音段簡易、且好記、好學,符合「漢字系統」。當初雖有人反對,不過沿用幾十年後已成習慣,儘管全世界華人社會只剩台灣還在使用這套「注音符號」,大家還樂此不疲,抱著不放。不過大陸自從改用英文字的「漢語拼音」以來,「普通話」也說得跟我們一樣,並沒有因為他們非漢字系統的音標而結果不同。所以,一套音標要說得通、合理,再加上好記、好學即可。

自從解嚴以來,到了民國八○年代初期,台灣本土文化受到重視,還我客家母語走上街頭,於是本土語文崛起,如何標注本土語文,尋找一套音標系統,使學習者能夠看得懂,快速學會母語是一項重要的課題。在台灣使用的音標,當時不多,在民間教會使用的是羅馬音標,簡稱「教羅」,是最早被使用的,甚至把他當作是一種文字,稱為「羅馬字」,傳教士即是用這種羅馬字記錄台灣本土語言,包含閩、客、原三種都有,尤其是閩、原兩種語言為最,甚至發行文書,如「府城公報」等。其次是語言學術界所使用的國際語言學音標,簡稱IPA,到台灣光復後才有所謂的「注音符號」。

民國八○年代初期編輯國小教材的幾乎是民進黨執政的縣市,所使用的音標各自不同,後來此一風潮風起雲湧,擴展至全台,教育部於是召集閩、客、原等語言學者,訂定由台灣語文學會所制訂的「台灣語文音標」,簡稱TOLP,其實是「教羅」的簡化。民國87年的第一屆「台灣鄉土語文競賽」的「字音字形」標準注音即是用此標準。但這套音標教育部沒有強制性,還沒來得及推行,又傳進了對岸的「漢語音標」,因為它是聯合國的華語註冊音標,簡易好學,全球華人社會幾乎都在使用,台灣客語學界,將之改良為「台灣客語音標」,到了89年第三屆「台灣鄉土語文競賽」的客語「字音字形」標準注音,即是兩套皆可。台灣客語學界採用TOLP標音的只有86年12月由古國順教授所編輯的「台灣客家話記音訓練教材」,其後大部分所出版的客語教材及民間著作,如龔萬灶先生所著的「客話實用手冊」,古國順等人編的「客語發音學」(五南出版)、何石松等人出版的「現代客語詞彙彙編」(台北市民政局、客委會出版)都是漢語音標改良的「客語音標」,或是用國語的注音符號標注。而民間出版的,如苗栗中原雜誌編的「客話辭典」,以及台灣書店所出版的「客語字音字典」都採用IPA音標。

2000年政黨輪替,想要統合台灣本土各種語言音標,於是召集學者開會,將這套漢語音標改良的「客語音標」更改幾個符號,稱之為「通用音標」。這套音標在聲母方面更改一類,即是把舌面音聲母j(ㄐ)q(ㄑ)x(ㄒ)改成zi、ci、si,因為這些聲母後面必接[i(ㄧ)]或[y(ㄩ)]韻母,但台灣閩客語韻母都沒有撮口呼[y(ㄩ)]韻母,於是j(ㄐ)q(ㄑ)x(ㄒ)就直接改成zi、ci、si,如:精 jin→zin,以減少英文字母的字數;還有是仿「漢語音標」,凡無聲母以[i(ㄧ)]開頭的齊齒呼韻母,都冠以半元音[y]開頭,如:雨 yì、羊 yong。在韻母方面,把不送氣的塞音韻尾-b(-ㄅ)-d(-ㄉ)-g(-ㄍ),改為-p、-t、-k,如:合 hab→hap。其說法符合國際音標,而聲調採用韻中法,如:羊 yong。

音標的不定,長期困擾最前線的國小本土語言教學,最重要的是教育部沒有一個準則,每次新定一種音標公布時都說,供各界使用,沒有強制性,簡直等於沒有公布,使得教學者莫衷一是,妨害本土語言的進展,甚至戕害教學者的熱誠。當然,任何音標都有其優點與缺點。注音符號為何被捨去不用,是因它原是標注沒有入聲系統的北方語言,如北京話,標注南方方言就不太適合了,如:鐵,客語「ㄊㄧㄝㄉ」、閩南語「ㄊㄧㄏ」,都不是「注音符號」的系統。國際IPA音標,有些音標電腦打不出,傳輸也不方便,除了學術討論及論文寫作外,從沒有人使用做教學音標。

好不容易這次教育部公布了通用音標,以為可以定下心來編寫教材、字典辭書了。可是這套「通用音標」被發現的缺點甚多,最受人詬病的是沒有一致性,即是音理不合。首要在把不送氣的塞音韻尾-b(-ㄅ)-d(-ㄉ)-g(-ㄍ),改為-p、-t、-k。因為通用音標的塞音是不送氣聲母,是採用漢語音標的b(ㄅ)d(ㄉ)g(ㄍ)來標注的,塞音韻尾自然也是不送氣的啊!應該用「不送氣」聲母-b、-d、-g標注才對,怎可用「送氣」的-p、-t、-k呢?或許有人會問,教羅音標、TOLP、IPA都是用入聲韻尾-p、-t、-k,通用音標合乎國際音標,就音理上來說,因為這些音標的系統,不送氣塞音聲母ㄅ、ㄉ、ㄍ是用p、t、k標注的,送氣塞音聲母是用ph、th、kh標注的,自然其塞音韻尾應該是用不送氣聲母-p、-t、-k才對,不會用「送氣」的ph、th、kh。或許有人說使用久了就習慣,可是有學者表示,在大學通識課程開設客家語課程時講述音理,教發音方法或「同化」作用時,不管是「順同化」或「逆同化」都無法解釋,使學習者困惑。其次是對於閩南語來說,閩南語目前仍保有兩個「濁音」,教羅音標、TOLP、IPA都記做b、g,因為b、g這兩個聲母都被用作清音的ㄅ、ㄍ了,只好以bb、gg來代替,後來雖改為bh、gh,仍遭到閩南語學界、教會的大力反對。92年縣長選舉後,民進黨執政的縣市為配合政策,強力推動通用音標,但只曇花一現,到了94年,國民黨贏得多數縣市長寶座,教羅音標、TOLP同意整合,決議完全廢棄通用音標,教育部國語會終於在95年10月通過台灣閩南語拼音方案,定名簡稱為「台羅音標」,並於次年3月公布,加上原住民音標早已不用,事實上,通用音標只剩客語「四海大平安」在「通」而已。

客語為何一直使用這套音標,主要在94年客家委員會舉辦「初級客語認證」時,即使用這套音標,只不過聲調的標法採用「韻尾法」,調形和國語相同。後來教育部沒有更改音標方案,就一直沿用到98年的初級及中高級客語認證。據悉當台灣閩南語拼音方案採用「台羅音標」公布後,教育部於95年底,即著手修訂「台灣客家語拼音方案」計畫,於次年開始修訂,並於年底完成,只不過公布于97年4月總統選舉之後,給人換黨換音標的不佳印象。當初雖有學者主張也和閩南語一樣使用台羅音標,但遭到多數否決。觀察新修訂的「台灣客家語拼音方案」,回復到未使用「通用音標」的時代,即塞音韻尾仍用-b(-ㄅ)-d(-ㄉ)-g(-ㄍ),以符合音理及一致性。還有廢除無聲母以[i]開頭的齊齒呼韻母 [y],仍以[i]開頭。再其次是只有四縣腔有舌面音聲母j(ㄐ)q(ㄑ)x(ㄒ),學者以為如此方可反應語言現實。但幾年下來,因為客語認證的影響,大家習慣了,本年度客語認證時所編的詞彙彙編資料,全數都改成教育部新公布的「客語拼音」標注,自然有些人不適應而強烈反彈。

音標與教學,既然如此重要,我們以為,教學者不能只懂一套音標,還要多了解其他各式音標,如此才能檢索昔時文獻。客語目前極顯危急,自然對客語的未來發展和傳承有極不利的影響。對目前此套音標,客語只有四縣腔z、c、s加[i]會顎化,產生舌面音聲母j、q、x,其他四腔並不會顎化,記作zi、ci、si,都是反應語言現實。不過國語的j、q、x聲母這套音位,主要來自z、c、s和g、k、h兩套聲母加[i]產生顎化的一套聲母。客家話只有z、c、s加[i]才會產生顎化,g、k、h加[i]並不會產生,是有別於國語的來源。只有四縣標注j、q、x,在較純四縣的苗栗、六堆教學,可能不會產生問題,可是在四、海混雜的桃園、台北、花東等地區,可能會有一定程度的困擾。若是學者能顧慮到這個問題,予以簡易化,j、q、x仍以zi、ci、si標注,看起來雖不能凸顯四縣的顎化,但讀起來還是會自動顎化。四、海混雜的的地區,新年度換不一樣腔調的老師來教時,才不會無所適從。至於入聲韻尾的問題不大,如此客語教學才能較為一統,也才能減輕四海混合地區學子學客語的壓力。

arrow
arrow
    文章標籤
    音標與教學
    全站熱搜
    創作者介紹
    創作者 hakka226 的頭像
    hakka226

    客家雜誌社

    hakka2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