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雲林詔安客  源流遠  風俗厚

                ( 世界客屬總會雲林縣分會總幹事 李碧圓)

 

      大家相招來到這 坐在大樹下聽風來唱歌 牽著手咱逗陣行 來去尚有人情味的雲林啦(陳昇-快樂來作田閩南語歌詞)。                                                           

    有陽光的地方就有華人,有華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客家人已經成為世界上分佈最廣,影響最為深遠的民族之一。三百年前一支客家人由福建省詔安縣山區,渡海來到台灣雲林縣落地生根,在此安身立命,開枝散葉,勤勤奮奮,刻苦耐勞,以農立業,我們稱之為詔安客,清康熙四十年張廖家族十二世祖廖朝孔公帶領兄弟五人,落腳現今雲林縣二崙鄉開墾,康熙五十李氏第十二世祖李聖公、千翔公等人來到二崙鄉大義崙開拓,隨後而來的是鍾姓家族,成為鍾廖李當地的三大姓,先祖們以二崙為中心,東向西螺,西往崙背拓展開墾地,形成西螺、二崙、崙背為客家鄉鎮,先人北引濁水溪,南引虎尾溪灌溉,水源豐沛,土地肥沃,收入有成,吸引了更多原鄉族人及其他姓氏到來,人口逐漸增加,故而西螺、二崙、崙背是全國詔安客人數最多,最密集的地區。

 

 

【詔安客 三大姓氏鍾、廖、李】

生廖死張-全世界最守信用的姓氏

      張廖來自福建省詔安縣官陂鎮,元朝末期局勢動盪不安,雲霄縣才子張再輝便到山區官陂避世,借居當地首富廖三九郎公(廖化)別苑,教導當地幼童讀書識字,廖員外很欣賞張再輝才學,招與獨生女為婿;婚後張再輝與其妻廖大娘孝順恭敬,打理府內外事務盡心盡力

,廖老員外非常滿意,收為養子,改名廖元子,便是張廖第一始祖,岳父母耽心百年後,元子公 會將子孫改回張氏,但元子公當面向岳父母承諾,廖氏子孫世代將生為廖姓,死後方書張,並囑咐其獨子友來公,張廖乃是兩姓的結合,一嗣雙祧的一族,在血緣上是張公廖母,即張骨廖皮二姓合一家。「活廖」是為報母恩、光母族,「死張」是存本姓,光前裕後,如此一諾,未曾留下白紙黑字,「生廖死張」代代信守六百八十餘年。

 

 

【李姓】

居住在雲林西螺、二崙、崙背的李姓來自福建省詔安縣秀篆鎮青龍山村。

青龍山李氏輩序詩

  

  

      

  

  

  

   耀

  

 

      青龍山李氏開基祖是火德公第十世裔孫仲信公,於明朝景泰年間,遷移至此結蘆以打鐵為業,由於技術精良,為人正直,處事有方,故聲譽遠揚,子孫世代繁衍,青龍山輩序詩是仲信公十世孫成溪公所作,以仲信公為第一世。

      成溪公於清 乾隆六年,參加詔安縣辛酋科考,獲得全縣第三名,他所作輩序詩別稱昭穆詞,是一首抒情五言詩,既說明祖先來歷,傳衍發展過程,也有教育後人做人處事之哲理,至今青龍山傳衍海峽兩岸的各地裔孫們都普遍沿用,在台李裔己傳至二十三世。

 

 

 

 

【鍾姓】

      鍾姓是詔安客中較晚來開墾的家族,靠濁水溪沿岸而居,尊鍾馗為祖公爺,在各部落建廟供奉,八大社一年一度的著年(值年)習俗已傳承一百多年了,每年正月初五,八大社的陣頭 一早便熱熱鬧鬧到西螺迎請福興宮太平媽、五穀王與廣福宮新街老大媽回來繞境,第三天再恭送兩尊媽祖和五穀王回鑾。

      據西螺鎮福興宮表示,乾隆年間興建福興宮籌措資金艱難,鍾姓一位先人以兩擔白銀資助興廟,廟方感念鍾姓先人慷慨之舉,所以至今八大社著年都以請二香的榮耀迎回媽祖和五穀王,先人的善舉福蔭後代子孫,令人感佩。

 

 

【習俗】

      詔安客家人是一個族群,一個有著與祖先們勇於冒險、敢於創新的族群,任何環境都能安然適應,任何一個時代都能開創新局。

      勤儉耐勞是詔安客家人典型生活的表現,家族、宗祠的向心力與重視更是特質之一,熱情好客也是特色,這些特質、特色都可以從生活在這塊土地上的每個人身上發現,這份光榮、驕傲,是會遺傳給後代子孫,生活在這片土地三百年的詔安客,傳承客家文化,營造一個可以世代居住的環境,讓光榮、驕傲得以延續,珍貴的民俗風情可以繼續流傳。

 

【擐雞酒】

      崙背鄉羅厝村農業社會娶媳、添丁,是何等大的喜事,象徵後繼有人,香火得以延續,定要酬神,宴客。據羅厝耆老李嘉峰老先生說擐雞酒已舉行約200年了,元宵節當天村民去年娶媳婦、生男丁人家

,都會準備一隻雞、一瓶米酒來酬謝三界公(堯、舜、禹),並比賽誰家準備的雞較大較重,前五名均有獎金,除四點金(頭、翅、腳、尾)、左腿(子婿腿),主人家帶回,其餘烹煮成燒酒雞,宴請村民,將福氣、喜悅分享給大家,新婚的則可選擇要放在會場請大家吃或是帶回家皆可。

      羅厝社區此習俗傳承已久,也是雲林詔安客聚居的西螺、二崙、崙背三鄉鎮中,唯一仍保留此特殊習俗文化的聚落,保留著這個傳統的羅厝村,精神信仰為三界公,有爐無金尊、無廟,因此年年都是擲爐主決定三界公爐隔年要供奉在誰家,每年  元宵,爐主會擺上各界捐獻的壽龜、壽桃等供品,讓村民擲筊詢問三界公,有聖杯者,可帶回祈求之供品,並可當場捐獻或隔年加倍還願,而擐雞酒亦是在此時同時進行的。

擲米籮

      元宵節在客庄活動頗多,崙背鄉水汴頭(崇賢寺)、二崙鄉深坑(觀音佛祖廟)會舉辦卜米籮來請示觀音娘娘該年的農作收成,米籮是早期農作收成重要工具,象徵聚財之意,因而使用米籮請示觀音娘娘,是為期望年年豐收。

      卜米籮文化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據廟方及地方耆老表示,儀式前先點清香稟告請求觀音娘娘給予指示,約晚上八點至八點三十分擲米籮儀式開始,由主任委員(爐主)請示觀音娘娘,第一期的稻子收成如何?任一壯丁,在廟後方將米籮擲到廟前,若米籮直立,表示好收成,若側倒為收成平平,倒立為欠收,記錄後,再請示第二期稻作收成,接著如花生、芹菜、高麗菜、香瓜、蕃茄等等農作物,都一一請示,當地村民認為觀音娘娘指示頗為準確,都會以觀音娘娘指示為農作依據,「卜米籮」是客家庄較特殊的習俗。

 

 

溪王祭

      二崙鄉三和村深坑社區開發可溯自清朝康熙年間,大批從大陸福建省詔安縣官陂、秀篆地區來台開墾的詔安客家人移居至此。而深坑社區先民世代以農為業延續至今,居民賴以為生的田地,多數在新虎尾溪流域南岸,因此客庄村民每日至田裡工作時,都必須先涉水穿越新虎尾溪,日落後又從南岸涉溪回到庄內,社區先民秉持著感天念地之恩澤,早期中元節、除夕會烹煮豐盛飯菜以扁擔挑至溪畔祭祀溪王

。近年來將此祭典納為臺灣客庄十二大節慶之一,全村仍備供品至溪邊由長官帶領村民祈福祝禱,故更隆重莊嚴。

         村民們持香祈求溪王保𧙗這片土地的人民生命安全和作物豐收

 

  

  

  

  

綿 綿     

  

  

  

  

                        

        

 

【冬至】

冬至又稱冬節,冬至陽生,冬已至春不遠

冬至是很重要的傳統節日,在客庄前一日晚餐一定要吃鹹湯圓,冬至一早煮甜湯圓祭拜祖先、土地公、地基主,詔安客庄還有一個特殊的習俗,就是家家戶戶會將煮好的湯圓在門框黏兩顆湯圓,為什麼呢?

傳說古早有一戶人家的孩子在冬至早上吵著要吃湯圓,他的母親哄著他先去外面玩煮好再回來吃,但這孩子就沒再回來,全家人、街坊鄰居尋找好久都沒找到,一年一年過去,走失的孩子都渺無音信,期待兒子回家的母親每年冬至就將煮熟的湯圓黏二顆在門框,希望她饑餓的兒子回家可以馬上吃到湯圓;果真幾年後(一直迷失在深山未曾與人接觸而喪失說話能力)走失兒子回來了,母親將門上的湯圓取下在灶上溫軟給他吃,吃完竟然可開口說話,村民都替他們高興。

其意:期盼未歸親人早日歸來、吃黏在門上的湯圓除了節儉,還有去病、平安、團圓之意,這習俗在客庄代代相傳幾輩人了。(資料來自長輩口述)

 

      詔安客在這塊土地上生活了了300多年,祖輩的生活方式一代傳一代,一代一代的傳承就成了習俗,保存習俗就是保存文化,保存了文化就保存了族群;歡迎各位來客庄做客,親自體驗我們的特殊習俗與文化。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kka2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