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雜誌沿革與大事記
風起雲湧到風平浪靜~
從客家風雲到客家雜誌走過37個年頭
《客家風雲》(1987/10/25-1989/10/25)1-23 期。
《客家》雜誌 (1989/10/26-2024/07/20,含《客家風雲》,
共走過 37個年頭)
《客家》雜誌 1-412期(民國78年至113年)每月按時發行。
資料來源及口述者:林一雄、邱榮舉、陳石山、林光華、張義品、羅肇錦、
楊鏡汀、范振乾、黃子堯、古國順、鍾春蘭。
整理:陳康宏、張義品、林國隆。
緣起
《客家》雜誌的前身為《客家風雲》雜誌,在臺灣掀起客家文化運動高潮,至於它是
怎麼成立的?據前《客家風雲》雜誌發起人之一鍾春蘭女士所述:《客家風雲》雜誌
76 年底創刊。成立的背景是在解嚴前後,執政當局長期以來一黨獨大,語言文化上也
國語獨大,客家母語備受壓抑。整個社會因為壓抑太久了,不只黨外的聲音,社會各階
層的聲音也競相發出。
那時候,11 位雜誌發起人李永得、林一雄、胡鴻仁、陳國祥、陳文和、邱榮舉、
梁景峰、魏廷昱、黃安滄、鍾春蘭、戴興明,特別是中國時報跟自立晚報系統媒體人,閒聊之間都有相同的想法:辦一份客家的雜誌,為客家人發聲。
前《客家風雲》雜誌社長邱榮舉表示(《客家》雜誌 77 期 21 頁):
1987 年夏天的某一個晚上,我特邀當時在中國時報的老同學兼老友梁景峰教授,一起到淡水「海中天」啤酒屋把酒論客家,討論如何搶救客家文化與創辦《客家》雜誌時,他首度提出的,後來經我們一夥人共同討論後採用,乃成為新創辦之《客家風雲》雜誌的正式名稱。
1987 年暑假,一方面邀請在中國時報系統任職的客家老友胡鴻仁、梁景峰、戴興明、鍾春蘭等高手共同構思,二方面回桃園力邀熟悉臺灣社會運動與雜誌經營之同鄉客家老友魏廷昱、黃安滄兩位仁兄拔刀相助,共同參與,三方面敦請在大臺北地區長久以來熱心客家事務的老大哥林一雄老師前來共同推動。另外,透過鴻仁兄特別推薦,又邀自立報系的陳文和先生共襄盛舉,並擔任總編輯之職。就這樣,我們九人既出錢又出力,且在許多熱心客家鄉親的熱烈支持下,共同創辦了屬於全體客家人之公器的《客家風雲》雜誌。
沒多久,大家聚餐後,多方奔走勸募,獲得各界熱心人士響應,最後募集了新臺幣 100 萬元左右。熱情鄉親的此項義舉令人感動與敬佩,對我們多所鼓勵與勉勵,且沒有任何附帶條件與要求。這種無私的奉獻是《客家風雲》雜誌辦得起來的重要關鍵之一。
《客家風雲》雜誌
由於客籍知識分子的敏銳觀察,洞悉臺灣客家人的處境,於是創立了《客家
風雲》。
《客家風雲》創刊酒會於 1987 年 10 月 17 日在臺北市臺大校友會館四樓舉行。10 月 25 日正式出版創刊號,社址在臺北市建國南路一段 279 巷 4 號 8 樓,首任社長梁景峰,發行人胡鴻仁,總編輯陳文和。《客家風雲》的創立,代表著客家菁英對客家人的權益與尊嚴意識的大覺醒。
至於為何創辦《客家風雲》?
其發刊詞說:「客家人從中原輾轉遷徙來臺,先祖篳路藍縷,而今子孫繁衍,人才輩出,對國家鄉土屢有貢獻,對促進臺灣多元性的現代發展,亦將扮演更重要的角色。目前臺灣客家人口約 400 萬,無疑是臺灣邁向多元化、開放民主社會極重要的一環,然而仍未充分獲得政治、經濟、社會或文化上應有的地位和尊嚴。
原因何在?或許是我們客家人本性善良,容忍成習,總是苦水往肚子裡吞,所以別人也就忽略了我們;或許是因為我們客家人歷來以農立家,刻苦耐勞成性,不忮不求,所以未積極追求應有的權益;或許是因為我們客家人祇會顧自己,不重視公益,太不團結,所以不能形成集體性力量。
為提昇客家人的地位和尊嚴,並在臺灣多元組合、多元融合發展的過程中做出更多的貢獻,實有必要團結客家,主動發揮客家尊重少數,包容多數的固有精神,全力推動社會共同福祉。因此,身上留著客家人血液,滿懷奉獻精神的客家後生,聚集在一起,決定創辦這本《客家風雲》雜誌。」
至於《客家風雲》與客家文化運動有何關係?請看《客家風雲》雜誌前社長
邱榮舉的說法:
臺灣客家人為何要創辦《客家風雲》雜誌?我認為《客家風雲》是 20 世紀末的臺灣客家人為了要長期(整個世紀)提倡與推動客家文藝復興,也為了短期(二、三十年)推動臺灣客家文化運動,以期保存臺灣客家文化,並強化臺灣客家人應有的地位與尊嚴,而成為客家人說話、打拚、服務的輿論公器。」 (《客家》雜誌 124 期 25 頁)
談到《客家風雲》的角色與功能時,他表示,「《客家風雲》雜誌在客家文藝復興與臺灣客家文化運動中所扮演的角色,簡單說,就是扮演一種類似開創者、拓荒者、奠基者的角色,具有火車頭的功能,帶動臺灣客家有志之士和熱心人士,共同鼓動風潮,喚醒臺灣客家人,嚴厲批評政府與各黨派的不當政策,大力提倡與推動臺灣客家文化運動,進而希望客家文藝復興,因此創辦《客家風雲》雜誌,代表一種理想,一種臺灣客家青年的怒吼,及對臺灣客家文化的肯定與關懷。它具有帶頭的示範作用,希望喚醒更多臺灣客家人懂得自主自覺,也希望更多人懂得:一方面要更加積極認識臺灣,關懷臺灣與建設臺灣,另一方面要努力認同客家,並為臺灣客家文化的保存與發揚而打拚。」(《客家》雜誌 124 期 26 頁)
對於客家文藝復興運動,《客家》雜誌前副社長范振乾表示:
1987 年底《客家風雲》雜誌成立,歷經 1988 年底還我母語大遊行,及 1994年寶島客家電臺開始播音,至 2001 年 6 月 14 日行政院客委會正式成立止,我定位為『客家文藝復興運動』序曲。這個運動雖非三、五年可完成,但能否順利展開卻是『新个客家人』能否出現的關鍵點。(《客家》雜誌 134 期 69 頁)
《客家風雲》雜誌首任社長為梁景峰(1~3 期),第四期由林一雄擔任(4~6 期),第七期
由邱榮舉接任(7~15 期),第 16 期再由林一雄接任(16~19 期),第 20 期由徐正光擔任
(20~23 期)。
每月出刊一次的《客家風雲》的主要內容有:「封面故事」的專題報導、面對面的人物專訪、政治、經濟、文化、山歌、風土人情……等。希望透過《客家風雲》的內容提昇客家人的族群意識,促進客家人的溝通與相互了解,團結客家人的力量,提昇客家人的政治、經濟、社會和文化上的地位與功能。
《客家風雲》創立後,客家夏令營應運而生,1988 年 8 月「客家夏令活動系列」
臺北隆重展開,開創客家夏令營在臺灣舉辦的第一頁。
《客家風雲》在臺灣興起壯闊波瀾,1988 年 12 月 28 日在《客家風雲》的主導下,結合各地客家社團及工農運人士臨時組成客家權益促進會,發動萬人的「還我母語大遊行」,提出「1.開放客語廣播電視節目,2.實行雙語教育,建立平等語言政策,3.修改廣電法第 20 條對方言之限制條款為保障條款」三大訴求。在客家人不分黨派,以及國內外客家社團之參與與資助下,「還我母語大遊行」正式在臺北街頭展開,直接前往立法院提出陳情書,直指政府心臟地帶,震撼臺灣的社會與政府當局。
談到還我母語運動,前《客家風雲》雜誌社社長林一雄表示:
客家人的尊嚴及權益不會從天上掉下來,保守的客家人還是要走上街頭,遊行要戰車(宣傳車),那來的戰車?只有民進黨有,由總指揮傅文政、副總指揮林豐喜,和本人(副總指揮)商借,客家戰車在臺北街頭發出客家人的怒吼。(《客家》雜誌 124 期 25 頁)
「1228 還我母語大遊行」結束後,有關單位安撫性地製播少數客語節目與新聞,而臨時組成的各黨派客家社團未經過深入溝通了解、整合,或各有利害關係、政治理念差異等因素,以致運動過後,後繼無力。在《客家風雲》方面,原創辦人馬在運動後相繼退出,改由一群社會公正及學術文化界客籍人士接辦,並於 1990 年元旦改組為《客家》雜誌。
《客家風雲》走過風風雨雨,風起雲湧,歷經艱辛,波折不斷。《客家》雜誌副社長楊鏡汀述說:「《客家風雲》到了第 16 期,就出現停刊危機,幸有古國順教授、江木庭醫師、徐正光所長、彭欽清教授、傅武光教授、楊鏡汀校長、蕭新煌教授、羅榮光牧師等社會、學術、文化各個領域的客家菁英投入,給《客家風雲》一針強心針。」﹝客家雜誌 88 期第 17 頁﹞
好景不常,因財源無繼,第 19 期出刊後又不得不暫停出刊。1989 年 8 月 13日,《客
家風 雲》股東會議於臺北市甘州街 55 號徐外科醫院三樓會議室舉行,出席者有羅榮光、彭
欽清、古國順、胡鴻仁、陳文和、梁景峰、邱榮舉、楊鏡汀、羅肇錦、江木庭等人。
討論的議題有:
1.結束現有雜誌,另成立新雜誌。
2.依現有雜誌,繼續出刊並邀聘新股東。
開會結果超過半數通過結束現有雜誌,另成立新雜誌。
從此《客家風雲》改為「客家」,除去「風雲」,希望此後不會有風風雨雨。至於為何會風風雨雨?前《客家》雜誌總編輯羅肇錦博士回憶:「當時覺得《客家風雲》的名稱太激烈,如果辦不下去便把風雲拿掉,再不行就把客家的家拿掉,《客家風雲》很難得的是風雲迭起,每次開會的時候,都會吵來吵去,難得的是吵歸吵 大家仍然繼續合作辦雜誌。」
《客家風雲》雜誌從 1987 年 10 月 25 日到 1989 年 12 月 31 日止,共出刊
23 期。除了每月出刊外,並舉辦一系列活動,如座談會、問卷調查、客家研討會、夏令營、客家晚會等,與社會互動密切。
《客家》雜誌
《客家風雲》雜誌在還我母語運動後,原創辦人馬相繼退出,改由一群關心客家,又熱忱的社會公正及學術文化界人士接辦,並於 1990 年元旦改組為《客家》雜誌。《客家》雜誌大致傳承《客家風雲》雜誌創刊時的宗旨,只是風格不再風起雲湧,轉趨保守柔性,以客家傳統文化民俗歷史的探討為主。首任社長為徐正光,發行人為陳文和,總編輯為羅肇錦。徐社長於發刊詞〈心懷客家,放眼天下〉中,揭示奮鬥的目標為:「延續客家文化香火,爭取客家族群的權益。」創刊酒會於 1990 年 2 月 27 日下午在臺大校友會館舉行。不料發刊至 8 月,因財務拮据,第一屆全國客家文化夏令營結束後,便有停刊的打算。幸賴「義民廟」義助,在管理委員會的支持下,《客家》雜誌終能起死回生。
談起這段歷史,《客家》雜誌志工職經理張義品表示:《客家》雜誌辦完第一屆全國 客家文化夏令營之後,鑒於財務危機,本欲於第 8 期出刊後停刊,當時羅肇錦教授還寫好停刊聲明稿。幸那時吳嘉浪先生提議找義民廟管理委員會協助義印,如義印佛教書籍那樣,義印《客家雜誌》來推廣客家文化,並請林光華社長當推手。當時,在吳嘉浪先生的牽線引薦下,徐正光社長率領古國順、羅肇錦、陳文和、張世賢、楊鏡汀、張義品及彭欽清等人赴新埔,向新埔義民廟管理委員會簡報,終於獲得委員會首肯,答應支援經費,雜誌得以繼續發行。這就是為什麽在同期的雜誌封面裏刊出緊急停刊啟事「我們走的路」,封底裡又刊「敬告讀者」的不停刊聲明的緣故。當時林光華社長(義民廟三大管理人之一)力陳客家語言文化的重要性,認為身為客家宗教信仰中心的義民廟應義不容辭的協助《客家》雜誌度過危機,以為日後作為推廣客家文化的基地。義民廟管理委員會再三開會後終於接受林社長高瞻遠矚的意見,通過協助義印案,提供印刷經費給《客家》雜誌度過停刊危機。在《客家》雜誌危急存亡之秋,這些人的義舉,對於《客家》雜誌日後能繼續引導整個臺灣的客家文化復興運動,絕對是功不可沒。
《客家》雜誌 1~10 期由徐正光任社長,羅肇錦任總編輯,11~13 期由林郁方任社長, 謝俊逢任總編輯,14 期起由林光華任社長(1990 年至 2023 年目前)。在這漫長的 24 年中,羅肇錦率先任總編輯,後來陸續由涂春景、楊長鎮、黃子堯、陳康宏、林國隆擔任總編輯。發行人方面,1~10 期由陳文和擔任,14 期至今(1991年至 2023 年目前)由陳石山律師擔任。
經理方面則由吳嘉浪到現在義工職經理張義品(11-411期) (一九九一年至二○二四年目前)慘淡艱苦經營管理。張義品經理接任後,致力雜誌本身加強客家論述、活動及人物專題外,戮力擴展雜誌財源,勤於寫企劃案辦活動爭取政府單位與民間團體經費補助,將其盈餘充實財源;努力尋求選舉及商業廣告,奠定財政根基;發行方面:行文各政府客家機關訂閱客家雜誌,並提出各單位經辦藝文活動訊息暨成果資料刊載於客家雜誌,俾擴充活動之影響力的構想,獲得正面回響,從中央客家委員會到各地方客家事務局會和各公私立圖書館,這幾年來訂閱雜誌穩定成長,亦成立客家雜誌臉書網路行銷雜誌,銷售通路逐漸一一打開。張義品經理認為:為避免之前客家風雲雜誌因財務不佳停刊情勢,故賣力在財源方面做出重大變革,改善經營體質,這些年來雜誌穩定發行,張經理功不可沒。
客家雜誌 20 期後,秉持經營管理與編務兼顧的原則,社長林光華、發行人陳石山、榮譽志工職經理張義品,及先後任總編輯所組成的工作團隊終於將《客家》雜誌帶向財務和編務較平穩的境界,成為臺灣客家輿論的領航員。《客家》雜誌初期經濟困難時,張世賢主任及鄭奕宏校長慨然各捐十萬元,可說是《客家》雜誌的大恩人。此外,在海外旅美鄉賢朱真一、劉永斌等博士,及李阿青、詹紹華、溫送珍、黃鵬海、張錦輝、林清文等榮譽訂戶長期贊助下,《客家》雜誌屹立不搖,至今已 34 年。此外,新埔褒忠義民廟、資生堂、新竹國際商銀、嬰兒與母親多媒體事業集團等企業,基於對客家文化生存的憂患意識與關懷,長期支持、呵護《客家》雜誌不遺餘力。這種客家精神擇善固執的具體作為,永遠活在客家人和鄉親的心坎裡。
《客家》雜誌發行人陳石山律師,1991 年 2 月 25 日迄今擔任發行人達 33 年。《客家風雲》創刊之初,他與徐進福、劉得寬律師共同擔任法律顧問,後於 1990年 10 月 25 日獨任法律顧問。至於他為何會擔任發行人?請看《客家》雜誌的一段報導。
1991 年農曆正月初,……客屬社團新春團拜,吳嘉浪經理突然來訪,告以《客家》雜誌發行人陳文和請辭數月無人接任,林光華社長請其代任。陳律師考慮半個月,在時間急迫下,想到諸鄉賢『敢跳太平洋』,期許自己『也敢跳崩崗』,抱著與《客家》雜誌共存亡的心理,勉強同意。他擔任發行人期間,一再秉持『容忍比自由』更重要,『廣結善緣,樂觀奮鬥』,以『熱心、良心、耐心』,『任勞、任怨、任謗』之理念與所有關心《客家》雜誌的鄉親共同灌溉此一園地。(《客家》雜誌 124 期 23 頁)
臺灣首次大型客家學術研討會,由《客家》雜誌承辦,1994 年 3 月 12 日至
14 日在苗栗縣立文化中心圖書館舉行,名稱為「83 年全國文藝季客家文化研討會」,事後彙整成《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對日後臺灣客家學術研討會的舉辦影響深遠。
當時擔任總幹事的政大英語系教授彭欽清回憶說:「從籌備會成立到舉辦研討會只有
四個月,時間真是緊迫,我們可說是完成不可能的任務。」
1994 年「寶島客家電臺」成立,客語廣播人才缺乏,《客家》雜誌為因應此情況,於 1995 年 11 月 11 日到 1997 年 5 月 31 日,與政大廣電系、廣電基金共同合作,舉辦「客語廣播人才培訓初級、中級班」。發行人陳石山律師表示:「感覺好像黃埔一期、二期,培植客語廣播子弟兵,許多學員成為「寶島客家電臺」、「中廣客家頻道」、「新客家電臺」主持人,對日後客語廣播人才的培訓意義重大。」
政府每年花費大筆金錢舉辦臺北燈會,吸引數十萬人觀賞,但未見有客家特色的花車。
回憶《客家》雜誌參加臺北燈會的情況:
1997、1998 年元宵節,中正紀念堂燈會活動,《客家》雜誌獲興田健康企業股份有限
公司及溫送珍鄉親大力贊助,在中山南路信義路口,先後以「繼往開來」、「自強不息」為
主題,參加花車展示,由前副社長范振乾全力策劃執行,1997 年花車完成裝飾,范博士
雖因勞累過度病倒,仍心繫展示成果,總編輯黃子堯負責全程歌謠的播放,編輯委員彭
欽清、徐玉海、張世賢輪流執勤看守花車,招呼前來觀賞的鄉親,顯示客家族群的存在不
再是都市隱形人。(《客家》雜誌 124 期 24頁)
有了這次花車製作的經驗後,2003 年至 2006 年元宵燈會,臺北市政府客委會負責客家燈業務的這段期間,獲得遴選承辦業務的《客家》雜誌社總是不負眾望地推出以客家信仰為主題的主題燈,並由張義品志工職經理規劃執行。茲分述如下:2003 年,在中正紀念堂週邊展出「三山國王」主題燈;2004 年,在中正堂週邊展出,背景的廟宇以新埔義民廟為範本,神像則是以平鎮義民廟義民爺為範本的「義民爺」主題燈;2005 年在市政府週邊展出以北市晉江街長慶廟伯公為範本的「伯公」主題燈,2006 年則在中正堂週邊展出以苗栗雙連伯公廟為範本的「雙連伯公」主題燈。2006 年的展出,本土伯公-田心伯公慈眉善目,外來伯公-伏波將軍馬援現怒目金剛狀,頗引人注目。
談到《客家》雜誌對客家文化的貢獻,前臺北師院應用語言研究所所長古國順教授表示:
可從以下三方面來說:一、反應客家族群心聲,喚起各界人士對客家問題的重視。二是增進一般人對客家文化的了解,有益於族群的和諧。三、可以幫助客家人自我了解,提高自信心。(《客家》雜誌 124 期 38 頁)
對於這一點,林光華社長更進一步地表示:
在教育方面,我們爭取到教育部核准各大學設立「客家學院」、「客家研究所」,在小學藉鄉土教學非正規的實施「母語教學」。這對「培養師資」助益甚大,之前只有《客家》雜誌社每年舉辦「客家夏令營」才有的「師資培訓班」,也開始獲得政府的重視,並加以舉辦。
在硬體建設方面,阿扁市長任內成立「客家藝文中心」,把原大安區公所舊址整修為「客家文化會館」,任總統時核建南北各一的「客家園區」,蘇貞昌也在臺北縣成立「客家園區」,透過客委會的協助,各縣市也規劃若干與客家有關的文史資料館。(《客家雜誌》223 期 43 頁)臺北縣(今新北市)的客家文化園區早在 94 年 8 月 4 日就開園營運,且開園至今舉辦過多次大型活動。如今,位於屏東內埔的六堆客家文化園區己於 100 年 10 月 22 日正式開園營運。位於銅鑼的苗栗客家文化園區經多年施工後,也在 101 年 5 月 12 日開園營運。臺灣南北兩座文化園區,加上臺北市的客家文化主題公園、新北市的客家文化園區,對客家文化的傳揚和推展,開始扮演領頭羊的角色。
談到階段性的使命,前《客家》雜誌總編輯黃子堯(前「寶島客家電臺」臺長)表示,《客家風雲》雜誌的使命是以還我母語運動為主導,具有強烈的批判性,現階段主題訴求的延續性與前瞻性應多多思考,以配合時代及社會的改變。此外,本刊發行人陳石山律師,更在 209 期社論〈走過 20 年,回顧與展望〉中表示:
本刊肩負傳承客家語言、文化、民俗、歷史之任務,希望透過刊物之發行喚起客家人之危機意識,促進客家人的溝通與了解,團結客家人的力量,提昇客家人的政治、社會和文化的地位與功能,……創刊翌年於 1988 年 12 月 28 日「還我母語」萬人大遊行所揭示之『開放客語廣播電視節目、實行雙語教育、建立平等語言政策,修改廣電法第廿條對方言之限制條款為保障條款』三大訴求,已次第實現。
他以行政院客委會、「客家電視臺」相繼成立,期勉大家向前看時又說:
展望未來,盼能督促立法院儘速通過『國家語言發展法』,以提昇客家族群之尊嚴與自信,喚醒客家族群對客家文化、語言傳承之危機意識,蓋因倚恃法律,不如倚恃自己,本身『自重』才會受到別人『尊重』。
如今,「客家基本法」已於 99 年 1 月 5 日經立法院三讀通過,先前政府所做的客家事務,諸如推行客語生活學校、大學院校設客家相關系所、設立客家電臺、客家電視臺,都已在客家基本法中獲得追認。
此外,「客家基本法」通過後,客委會更積極向考試院爭取,落實基本法第七條「政府應於國家考試增訂客家事務相關類科,以因應客家公務之需求」,且已完成多次考試,而獲錄取的考生也已陸續獲得分發。
往後,以「客家基本法」衍生出的法規、辦法當會越來越多,《客家》雜誌
所堅持的客家之路當會越走越寬,直到永遠。
兩誌大事記
《客家風雲》雜誌部份
《客家風雲》雜誌除了每月出刊外,並舉辦一系列活動,如座談會、問卷調 查、客家研討會、夏令營、客家晚會……等。從 1987 年 10 月 25 日至 1989 年 12月 31 日止,共出刊 23 期,兩年多的時間,舉辦的重要活動如下:
- 1987 年 9 月 5 日,舉辦「客家人在臺灣的政治角色及定位」座談會,地點在臺北
市耕莘文教院。主持人為梁景峰。
- 1987 年 9 月 12 日,舉辦「開放設立客家語專業電臺」座談會。
- 1987 年 10 月 31 日,舉辦「振興客家文化的現代意義」座談會,主持人為梁景峰。
- 1987 年 11 月 7 日,舉辦「客家人對中央民意代表結構改革的看法」座談會,主
持人為陳文和,地點:臺北市仁愛路「元穠茶藝館」。
5. 1987 年 12 月 30 日,舉行「客家歌謠何去何從」座談會,主持人為鍾春蘭。
- 1988 年 5 月 16 日,舉辦「為四百萬客家人的母語請命,政府應速制定合理的語
言政策」公聽 會,主持人:邱連輝。
- 1988 年 6 月 17 日,舉辦「爭取客家語電視節目說明會」,地點在臺大校友會館。
- 1988 年 8 月 13 至 14 日,在臺北舉辦「客家夏令活動系列」,內容有歷史、文學、建築……等,第一天舉辦客語演講比賽,第二天舉辦「客家文化之旅」。
- 1988 年 11 月 19 日,舉辦「六堆客家之夜」。
- 1988 年 12 月 10 日,舉辦「臺灣語言政策的反省─從客家的母語運動談起」,主持人:徐正光,地點:臺北市耕莘文教院四樓。
- 1988 年 12 月 28 日,舉行「還我母語」大遊行,由時任社長的邱榮舉(臺大教授)擔任總領隊,高舉「全面開放客話電視節目、修改廣電法對方言限制條款為保障條款、建立多元開放的語言政策」的義旗,開臺灣街頭運動以「文化」為訴求主題的先河。
- 1989 年 3 月 24 日,舉行「客家人心目中的民意代表」座談會主持人:鍾春蘭。
- 1989 年 5 月 24 日,舉行「客家研討會」,地點在臺北市甘州街的徐綜合醫院三樓會議室,邀請客家學者參與客家文化研討。
- 1989 年 11 月,舉行「客家選舉的回顧與前瞻」座談會,由徐正光主持。
《客家》雜誌部份
1990 年元月,《客家風雲》雜誌改為《客家》雜誌,繼續為客家文化延續香火。
《客家》 雜誌除了每月出刊外,也舉辦各類活動,如座談會、學術研討會、廣播
人才培訓班、客 家夏令營、文化之旅、客家晚會、讀者聯誼會、未婚聯誼、歌詞
比賽等,並參與臺北元 宵燈會。《客家》雜誌自 1990 年創刊後至 2023年 7 月止,舉
辦的活動如下:
- 1990 年元月,舉辦「客家文學的可能與限制」座談會,主持人:羅肇錦。1990 年 3 月,舉辦「客家歌謠的現況與發展座談會」,由謝俊逢主持。
- 1990 年 4 月 15 日,舉辦「新竹客家文化之旅」,由陳文和帶隊,前往新埔、北埔
等地,參觀客家古蹟,參訪鄧雨賢故居,品嘗客家菜。
- 1990 年到 2023 年,每年七、八月間舉辦全國客家文化夏令營活動。迄今已舉辦
34 屆,成為《客家》雜誌的招牌。2000 年 7 月的第 11 屆全國客家文化夏令營,
陳水扁總統蒞臨指導,2013年本社舉辦之第24屆全國客家文化夏令營,蔡英文總統(時任基金會董事長)蒞營與學員座談合影。
- 1993 年 12 月 7 日於立法院第一會議室舉辦「12 月 28 日還我母語大遊行五週年的
- 主持。
- 1994 年 3 月 12 至 13 日,承辦行政院文建會主辦的「中華民國 83 年全國文藝季
客家文化研討會」,在苗栗縣立文化中心圖書館舉行。
- 1994 年 10 月 31 日,由《客家》雜誌主編的《客家文化研討會論文集》發表。
- 1995 年 3 月 13 日,舉辦「如何公平分配廣播頻道,促進族群和諧座談會」,地點在臺大校友會館,主持人:彭欽清。議題有 1.廣播頻道與客家;2.如何利用廣播傳揚客家文化;3.從臺北電臺事件看政黨對客語廣播的態度。
- 1995 年 11 月 11 日至 1996 年 1 月 6 日,承辦「客語廣播人才培訓班初級第一期」。
- 活動由行政院策劃,政大廣電系協辦。
- 1996 年 3 月 9 日至 5 月 18 日,承辦「客語廣播人才培訓班初級第二期」。
- 1996 年 6 月 29 日下午二點,於臺大校友會館舉辦「大專客家青年社團聯誼
座談會」。
- 1996 年 10 月 16 日,在桃園縣平鎮市「貴子土雞城」舉辦「讀者聯誼」。
- 1996 年 11 月 15 日,舉辦「客家群星會」,由鍾惠文、賴漢生主持。
- 1996 年 11 月 2 日至 12 月 21 日,在廣電基金會舉辦「客語廣播人才培訓中級班第一期」。
- 1997 年 4 月 1 日,舉辦第二期客語廣播人才培訓中級班。
- 1997 年,舉辦「客家歌詞創作比賽」。
16. 1997 年 2 月 21 日至 23 日,在臺北燈會展出「繼往開來」花燈展,並表演客家歌
舞。
17. 1997 年 11 月 1 日至 2 日,在陽明山福音園舉辦「客家青年未婚聯誼」。
18. 1998 年 2 月 11 日至 15 日,參加臺北燈會花燈展,主題「自強不息」,並表演客家
歌舞。
19. 1999 年 6 月 20 日,參加臺北市客家文化節系列活動「客家現身大遊行」。
20. 2000 年 4 月 25 日,與臺北市客家藝文中心合辦「大陸客籍畫展暨座談會」,談
「客家書畫」,由陳康宏主持。
21. 2000 年 8 月 19 日下午三點,舉辦「義民祭與客家座談會」,地點在臺北市中原客
家崇正會會館,由發行人陳石山主持。
22. 2000 年 9 月 16 日,舉辦「《客家》雜誌走過十三年座談會」,地點在臺北市中原
客家崇正會會館。
23. 2001 年 3 月 29 日,《客家》雜誌副社長范振乾及副總編輯陳康宏參與「還我母語
二小時」遊行活動,抗議教育部安排的中小學客家母語課程不足二小時。
24. 2001 年 8 月,參加義民祭典創意神豬比賽獲佳作。
25. 2002 年 3 月 15 日,出版《客語教學支援人員筆試模擬試題》,命中率高達 48%,
受到各地考生肯定。
26. 2002 年 4 月 20 日,出版《客語教學支援人員口試猜題》,掌握全部命題方向,受
到各地考生肯定。
27. 2002 年 4 月 24 日,出版《客話唐詩 CD》教材,由張鎮堃主講,陳康宏製作。
28. 2002 年 10 月 25 日,《客家》雜誌十五周年慶於臺大法學院舉行,陳水扁總統、
臺北市長馬英九雙雙蒞臨指導,顯示《客家》雜誌多年的努力深受肯定。
29. 2003 年 2 月 15 日至 23 日,承辦臺北市政府元宵節客家主題燈「三山國王花燈」
展示,地點在中正紀念堂週邊,張義品總企劃。
30. 2003 年 6 月,《客家》雜誌榮獲行政院客家委員會客家優良出版品獎勵。
31. 2003 年 8 月 9 日至 11 日,承辦臺北市政府主辦的「義民祭典客家文化展」攝影
圖片展,地點在臺北市立體育館,張義品總企劃。
32. 2003 年 12 月,《客家》雜誌企劃,朱真一博士著,臺灣客家文化叢書(1)《絕望
的少數??海外客家臺灣人的心與情》出版。這是《客家》雜誌創立 16 年來
正式出版的第一本書。
33. 2004 年 3 月,《客家》雜誌榮獲臺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客家優良出版品特優
獎,在 2 月 14 日北市客委會舉辦之新春團拜及祭祖大會中頒獎,由《客家》雜誌
發行人陳石山出席領獎。
34. 2004 年 3 月,承辦臺北市政府元宵節客家主題「義民爺」花燈展示,地點在中正
紀念堂週邊,張義品總企劃。
35. 2004 年 3 月 21 日,承辦「臺灣語言政策與前瞻座談會」,地點在臺大法學院國際
會議廳,張義品總企劃。
36. 2004 年 4 月 10 日,主辦「客家與 2004 總統大選座談會」,地點在國家展望基金
會,由張義品總企劃。
37. 2004 年 5 月,朱真一博士著,臺灣客家文化叢書(3)《看臺灣文學寫臺美人文學》
出版。
38. 2004 年 7 月,《客家》雜誌企劃,朱真一博士著,臺灣客家文化叢書(2)《絕望
的語言??談 lau 寫客家臺灣語文》出版。
39. 2005 年臺北燈會,「客家花燈-伯公」於 2 月 19 至 27 日在臺北市政府松智路展
出,由張義品任總企劃。
40. 2005 年 6 月 25 日至 7 月 3 日,《客家》雜誌舉辦「客家文化源流與認識」藝文書
法展,展出徐桂盛先生的書法、客家流行曲及童謠創作。
41. 2006 年 2 月 11 至 19 日,在臺北市中正紀念堂臺北燈會展出「雙連伯公」花燈,
由張義品任總企劃。
42. 2006 年 5 月,徐桂盛著,臺灣客家文化叢書(4)《客家源流探索》出版。
43. 2007 年 10 月 20 日,於臺大法學院國際會議廳承辦「國家語言發展法對客語復興
的影響」研討會,暨「客語復興圖片展」。
44. 2008 年 6 月,「心懷客家.認同本土:客家新聞評論系列」榮獲行政院客家委員
會第三屆客家新聞獎新聞評論獎。
45. 2008 年 10 月 11、12 日臺北義民嘉年華在松山菸廠舉行期間,舉辦「義民嘉年華
文化展示」。
46. 2008 年 12 月 27 日,本社與新埔義民廟合辦「義民廟研究座談會」。林光華主持。
地點:新埔義民廟會議室。
47. 2008 年 12 月 28 日,本社與新埔義民廟合辦「客家運動回顧與展望座談會」。
林光華主持。地點:新埔義民廟會議室。
48. 2009 年 3 月 29 日,本社與民進黨客家事務部合辦「1895 乙未保臺先烈入祀義民
廟」座談會。林光華、楊長鎮主持。地點:新埔義民廟會議室。
49. 2009 年 6 月,「心懷客家.傳承文化:客家新聞評論系列」入圍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第四屆客家新聞獎新聞評論獎。
50. 2009 年 10 月 17 至 19 日,在張義品經理企劃下,在松山菸廠臺北義民嘉年華會
現場舉辦「客家文化印象展」。
51. 2010 年 6 月,「搶救客家 傳承與領航:客家新聞評論系列」獲行政院客家委員會
第五屆客家新聞獎新聞評論獎次獎。
52. 2010 年 9 月 26 日,在臺大社會科學院國際會議廳舉辦「客家與醫學健康講座」,由
林光華主持,朱真一主講「糖尿病、蠶豆症 lau 地中海貧血:客家臺灣人个健康大
問題」,陳明真主講「臺灣个司法與財政」,邱榮舉主講「臺灣个客家運動」。
53. 2011 年 4 月 28 日,與臺北市客家公共事務協會、臺大客家中心,在臺大社會科學
院國際會議廳舉辦「客家政策之回顧與展望座談會」,由林光華、陳石山、邱榮舉
共同主持。
54. 2013年本社舉辦之第24屆全國客家文化夏令營,蔡英文總統蒞營與學員座談合影。
55. 2019 年 5 月,在張義品經理企劃下,出版朱真一著《歷史文化看台灣人尤其是
客家人的健康問題》一書。
56. 2019 年 6 月,本社社長林光華榮膺客委會「客家貢獻獎」的「終身貢獻獎」得主。
57. 2020 年 5 月 16 日,本刊首席顧問鍾肇政先生辭世,鄉親和讀者同感不捨,悼念之
聲不絕於耳。
58. 2021 年,本刊顧問,長期贊助客家文化夏令營的溫送珍大老,和本刊社務委員,長
期擔任客家文化夏令營營長的古國順教授,先後於 1 月 19 日、5 月 21 日辭世,讀者
和學員同感哀慟、不捨。
59. 2004年(民國93年)起榮獲臺北市客家委員會暨客家委員會(後續財團法人客家公共
傳播基金會)補助出版。
60. 1990年(民國79年)起每年7 、8月舉辦全國客家夏令營 ,至今年(113年)共35屆 。
。以上所舉雖屬犖犖大者,難免有遺珠之憾,仍盼鄉賢
【客家雜誌致鄉親的一封信】
創刊37載 需您鼎力襄助
客家雜誌自1987年(民國76年)創刊以來,即以發揚客家
文化為職志。早期主導客家運動,完整見證過客家文化復興的
過程。提倡客家意識、爭取客家權益,發起1988年還我母語運
動,結合有志之士爭取客家話的傳播權及教育權。這些作為,對於往後客家委員會及各縣市客家委員會、各民間客家組織的設立;客家電視台暨廣播電台的開播,都有不可抹滅的領航貢獻。
近一二十年來,客家文化蓬勃發展,各項施政、活動、研討會不斷推陳出新,而衍生出來的新聞報導、文章論述,更是多到車難載,斗難量。這些多元現象,固然有利於客家族群的生存發展,但失之偏頗的也有不少。本刊網羅多方論述人才,秉春秋之筆,嚴善惡之辨,對政府施政、學者論述、民間活動、語言、教育現象提出批評,並提出可行之客家興利除弊建言,點明該行的方向,除了獲得相關單位正面回應外,對匡正人心,鼓舞民心,常發揮一言九鼎的力量。
此外本社舉辦客家文化夏令營,至今已歷35屆,每年培育數百位客家文化種子,這些種子學員返回住居地後,無不在各地積極耕耘客家,發展客家。這些影響經積年累月地加乘,直接間接促成國內客家文化蓬勃發展。
在此客家學成為顯學的今日,本刊一直扮演文化旗手的角色,為客家權益發聲。本刊期盼 您或介紹親友訂閱或提供各類廣告,使雜誌成長茁壯,齊心合力為客家打拼。
恁仔細!承 蒙您!勞力!多謝! 最後 祝您 心想事成 。
客家雜誌社 敬啟
客家雜誌內容為客家在台灣與國際的人、事、地、物報導,
雜誌發行遍及臺灣本島、美國、日本、中國大陸涉台單位及北京與廣州國家圖書館、香港新民主基金會、新加坡等世界各地。訂戶有:客屬立法委員、外交部、客家委員會、客家電視台及臺北市與新北市客委會(各訂100份贈閱轄內客家協會、客屬意見領袖)、高雄市市客委會暨全省各縣市政府客家事務單位及所屬單位、政府民間輿論及民俗文化研究機構、各級學校(大學客家研究所、高中國中小學等客語生活學校)、中央圖書館暨全省各地各公私立圖書館、全省各地義民廟、都會地區、客家鄉鎮一般民眾均為本刊讀者範圍,年齡分佈各階層,其中客家鄉親佔百分之八十。
客家雜誌訂閱資訊:
一年12期/1300元
二年24期/2400元
榮譽訂戶閱讀10年/12000元
金融機構匯款資料
一、 銀行匯款帳號:
金融機構:第一商業銀行雙園分行
臺北市萬華區中華路二段42號
銀行代碼: 007
戶 名:客家雜誌社陳石山
帳 號:183-10-015573
二、郵政劃撥帳號:13748661
戶名:客家雜誌社
客家雜誌社
地址: 100臺北市中正區莒光路103號1樓
電話 : (02) 2306-6261、 2306-5453
電郵: hakka226@gmail.com
傳真: (02)2308-2685
匯入訂費並註明寄送地址電話及收件人姓名
承蒙 感謝 (電話:02-23066261、 02-230654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