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lose

臺灣客家運動的啟動:1987創辦《客家風雲雜誌》團結客家力量                                                                                       

                       邱榮舉

 

     戰後臺灣的政治與社會,長期處於戒嚴時期,臺灣人民的政治思想與行動受到政府管制與限制很多,臺灣人民沒有言論自由、出版自由、講學自由、結社自由等。臺灣因有228事件和許多白色恐怖政治案件的發生,大家不太敢談臺灣政治,噤若寒蟬!青年學生關心臺灣政治,學習和研究臺灣政治或法律,家人和親友往往會擔心。若是有政治理想、熱情及行動者,更是令人擔憂其政治遭遇與發展。但是,我是臺灣政治受難者之子、臺灣客家之子,我選擇研習政治學和從事臺灣政治研究、客家研究、學術論文寫作研究。

 

    在社會上,許多臺灣客家人為了討生活、求生存,既不太能說自己是「臺灣人」,且往往不敢說或著不敢承認自己是「客家人」,猶如「隱形人」,這種臺灣客家人被打壓、被欺負、被壓迫的不正常、不公平、不正義的怪現象,讓我們臺灣客家人極為不服氣、憤怒。特別是當我們臺灣客家青年相聚,討論臺灣的法律、政治、社會、歷史、文化、教育,或臺灣客家族群的處境和現況時,人不分男女,地不分東西南北,各個憤憤不平,猶如火山即將要爆發!

 

    19771119日,臺灣因選舉作票爭議而導致群眾火燒警車、鎮暴車和警局的「中壢事件」,地點就在我的桃園中壢老家附近,當時震驚國內外,我身歷其境,既是當時始終在現場的政治研究者,且是主要的當地人與見證人。「臺灣桃園」成為臺灣的民主聖地。我作為臺灣桃園的老中壢客家人,感受特別深刻!

 

    這個臺灣民主發展與選舉抗爭的「中壢事件」(1977),它可說是廣義的「美麗島事件」(1979)的一環,「美麗島事件」確實是臺灣民主政治發展史上特別重要的分水嶺。我既長期研究「中壢事件」,且深入探討「美麗島事件」。這些給了我極大的衝擊,促使我政治覺醒,我的政治思想與行動產生了重大轉變,更加關心臺灣民主發展、選舉及人權問題,乃立志加強臺灣政治研究,開始重視「臺灣政治史」的探討與研究,並徹底覺悟臺灣人民必須自立自強,繼續堅持走向民主政治的道路。

 

    戰後臺灣客家人常會碰到許多頭痛的有關臺灣人、客家人的族群問題,讓我心中有憂愁.....究竟「臺灣客家人」要如何團結合作才能「有尊嚴、有平等地位及保障住客家人應有的基本權益」?臺灣客家文化面臨嚴重危機,臺灣客家人要如何搶救客家文化?臺灣客家人要如何避免被滅絕?我們要如何既参與共同打造「臺灣共同體」,且客家人自己也打造「客家共同體」?這些是1980年代臺灣客家人所面臨的主要問題,具有重要性、急迫性及強烈需求,讓我火大、憤怒、憂心忡忡,焦慮不安....深感我們這一代的臺灣客家人,特別是臺灣客家青年,有責任、義務及權利,必須緊抓時機,要有「理想」,且要有具體的「行動」,團結合作,共同面對和解決這個極為棘手的「臺灣客家族群的生死存亡問題」!

 

     1987年夏天 ,我一直在想我們「臺灣客家人」應該要推動「臺灣客家運動」。若在一年之內,我們「臺灣客家人」自己不付諸「行動」進行自救,「臺灣客家族群就會失去機會,永遠被人家看扁扁!」客家文化日漸式微,客家人終將在臺灣被滅絕。這將是我們臺灣客家人的悲哀,及我們這一代臺灣客家青年的恥辱!因為老一輩的客家人辛苦耕耘,年紀已大,下一輩的客家人還在成長與學習,尚難上戰場!臺灣客家青年應該是「當仁不讓,責無旁貸!」

 

    「臺灣客家人」,人才濟濟,對於「客家問題」有哪些?如何既愛臺灣又愛客家?有何策略與方法?要如何搶救客家文化?聯合臺灣各族群共同強化臺灣文化?我認為「臺灣客家人」自己有人才、有智慧、有能力可自行想方設法逐步解決。我們「臺灣客家人」遇到這種困境,不需要人家的「憐憫」與「施捨」,不需要等待什麽救援....,我們要自我覺醒,要自立自強,要靠自己的力量,結合國內外資源,團結合作,講究戰略與戰術,「自己的族群,自己救。」

 

    最根本的解決之道,我認為我們臺灣客家人要在臺灣永續發展,應採「雙軸制」發展策略,就是臺灣客家人必須共同立基於「臺灣主體性」(縱軸)&「客家主體性」(橫軸)。換言之,我們臺灣客家人必須共同堅持立基於「臺灣主體性」,這是臺灣客家人具有臺灣共同主人身分的責任與義務,這是一種愛臺灣的基本原則、應有態度及具體表現,我們臺灣客家人應繼續共同強化「臺灣共同體」,凝聚臺灣各族群的力量,好好建設臺灣,守護臺灣,捍衛臺灣。同時我們也一定要強調「客家主體性」,客家人遍佈全球各地,以臺灣客家為主為多為重,其他國家的客家為輔為少為輕,集結各方資源,團結客家力量,傳承客家文化。

 

    胡適說:「從大處著眼,小處著手。」又說:「要怎麽收穫,先怎麽栽。」 我認為在戰略與戰術方面我們應該特別講究,第一優先,就是必須先要有「客家媒體」,探討臺灣的客家問題,凝聚共識,集結客家力量,才能逐步打造「客家共同體」!  

 

    第一步,我們可先選擇採用辦雜誌的方式,來團結客家力量。我在19875-6月最早發起,我在《中國時報》的同事兼好友的梁景峰教授,是來自六堆留學德國在淡江大學德文系任教的文學家,他建議取名《客家風雲雜誌》,我覺得極好!著名媒體人兼好友胡鴻仁,他剛創辦《新新聞雜誌》,狀況清楚;我在桃園的老戰友魏廷昱、黃安滄,及留學美國的智多星戴興明,皆具有豐富的編輯能力和戰鬥經驗,彼此再呼朋引伴,又找了幾位高手,大家有志一同,敢拼敢衝。71日,邱榮舉、胡鴻仁、梁景峰、戴興明、魏廷昱、黃安滄、林一雄、陳文和、鍾春蘭,共9位共同創辦人,每人出資新台幣10萬元整,共集結90萬元資本,就在台北市大安區建國南路假日花市旁,租好一間辦公室,申請設立「客家風雲雜誌社」,共同創辦《客家風雲雜誌》(後改為現今《客家雜誌》〉。10月舉辦創刊酒會,發行創刊號。這是「第一份為客家人地位與尊嚴說話、打拼、服務的輿論公器」,後來獲得許多客家人及客家之友的支持,並在邱榮舉擔任客家風雲雜誌社的社長時,採社會運動模式,聯結各方力量,發動1988年的「1228還我母語運動」萬人臺北街頭抗爭大遊行,大大地凸顯了「臺灣客家運動」,且啟動了「臺灣母語運動」,對臺灣客家族群作出重要貢獻,且對臺灣產生重要影響。

 

   我們基於多方考量與評估,認為先創辦一份標舉「臺灣客家族群的主體性」之《客家風雲雜誌》,最是迫切需要與重要關鍵。因爲它的成本較低,效用較高,其影響力可逐部增強與擴大,較易實現我們的理想願望與目標,所以我認爲此種解決方案最為可行與有效用。  我們巧妙地運用與透過《客家風雲雜誌》,開始集結客家人才,團結國內外的客家力量,想方設法,共同探討與思索「臺灣客家問題」(客家人、客家文化、客家話...),團結客家力量,共同推動「臺灣客家運動」等。故曰:1987年一群臺灣客家青年共同創辦《客家風雲雜誌》,團結客家力量,扮演著火車頭的角色,它標誌著「臺灣客家運動」的啟動。

 

 

作者:邱榮舉/桃園中壢客家,現任台灣客家教師協會理事長。國立臺灣大學政治學博士。曾任國立臺灣大學法學院副院長、社會科學院副院長、臺大客家研究中心創辦人與主任、國家發展所教授兼所長等。1987年《客家風雲雜誌》共同創辦人與社長,1988年「1228還我母語運動」登記人與總領隊。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hakka226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