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諸同好」對得起諸葛亮 王輔羊
筆者幾年前曾在本刊寫過一篇長文……〈「公諸於世」對不起諸葛亮〉,今見民國106年7月出版的《中國語文》月刊第721期第46頁上,刊出一篇台北市立大學的何永清老師所作的〈從語法談「公諸於世」〉大文。
此事說來話長:2016年暑假,台北市三民書局租借了基隆市文化局二樓的第一會議室,辦理三天的書展活動。我因常到基隆市立文化中心(與文化局在同棟樓層),找資料寫作的關係,也就順便參觀了這項展覽。會場上剛好陳列了一本《成語典》,翻到第140頁,就看到了兩則與諸字相關的成語:公諸同好、公諸於世。後者的解釋如下,公布讓世人知道。諸,之於二字的合音。之,指所公布的內容。例句:劉醫師將治療氣喘的祖傳祕方公諸於世,期待更多患者受惠。
覽畢覺得一頭霧水,如丈二金剛般摸不著頭腦也,這在閩南話叫做「霧煞煞」也。既曰「諸為之於二字的合音」,那麼「公諸於世」不是成了「公之於於世」嗎?同時出現兩個於字,會打架,即矛盾嘛!回來後即與該書編輯部中文辭書小組編輯的邱垂邦教授(?)聯絡。他立即於8月16日回我一封信,內謂:『「諸」字之義有多種,不限於「之於二字的合音」。早期字書的解釋,查到的如下:
《廣韻》:「諸,之也,旃也,辯也,非一也。」
《字彙》:「諸,之也,於也,眾也,凡也。」
《正字通》:「諸,凡也,之也,於也」
因此,「公諸同好」,作「公之於同好」解固通,作「公之同好」解亦無不可。同理,「公諸於世」,即同「公之於世」;諸尚有「凡」、「眾」義,解作「所有的、全部的」亦通。
以上淺見,就教 先生。
敝局《成語典》收比較常見的「公諸於世」,只是諸字解作「之於二字的合音」確實不妥。再版時當加以改正。
非常感謝 先生的指正。辭書編纂,求其無誤實用是最高目標,但知易行難,疏失在所難免。敬請 先生不吝隨時提供改進高見。」
此外並送該書一本於在下,隆情高誼,銘感五內。
幾年前本人所舉的「公諸於世」的錯誤例子,可說是一種反面教材或負面示範,當然不好!今特再舉一正面教材「公諸同好」的成語為例:公開展示,發表給有同樣愛好的人一起欣賞。語源三國謂曹植〈與楊德祖書〉:「雖未能藏之於名山,將以傳之於同好。」清趙翼〈瓯北詩話小引〉:「愛就鄙見所及,略為標舉,以公諸同好焉。」例句李先生藏有多幅宋元明清四代的花鳥圖軸,他藉著大壽之日將它們公諸同好。
杜甫評孔明
唐杜甫(712–770)《八陣圖》詩:「功蓋三分國,名成八陣圖,江流石不轉,遺恨失吞吳。」這事後人對這位文治武功,蓋世英名的蜀魏丞相及軍師一生功業的客觀評語。主角諸葛亮為三國時期蜀漢的政治家及軍事家。字孔明(孔者,大也,歷史偉人當然是大放光明也!)。民間故事對他的智慧謀略多所喧染,故常借指足智多謀的人物。瞿秋白《亂彈.水陸道場》:「只有他們自己才是精明強幹大權獨握的諸葛亮。」俊青《海嘨》第二章:「『放心吧『,嫚姑子,』老金頭笑嘻嘻地說。『你不知道你們的頭兒是個諸葛嗎?他有退兵之計,你急甚麼?』
諸葛是個複姓,三國吳有諸葛瑾,見《世說新語.品藻》「諸葛瑾」劉孝標注引三國吳韋昭《吳書》。他又是諸葛亮的省稱。晉左思《吳都賦》:「公孫國之而破,諸葛家之而滅。」明劉炳《寄許永明公冕昆季得夫先生》詩:「諸葛有心扶漢室,包胥無淚哭秦庭。」又如:「諸葛一生惟謹慎,呂端大事不糊塗。」杜甫《詠懷古跡》之五:「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三分割據紆籌策,萬古雲霄一羽毛。伯仲之間見伊呂,指揮若定失蕭曹;運移漢祚終難復,志決身殲軍務勞。」好一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呀!本詩乃詠讚諸葛之功業人格,萬古流傳,就像哪空中高飛的鳳鳥般,獨步雲霄也!
有詩史與詩聖之稱的杜於詠《蜀相》的詩中說:「蜀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讀史至此能不為他一掬同情淚乎?
孔明小傳
諸葛亮(西元181–234),三國蜀相。陽都(今山東省沂水縣)人。早年避亂荊州,劉備三顧茅廬才出仕,嘗敗曹操於赤壁,佐定益州,使蜀與魏、吳成鼎足三分的局勢。備死後,受遺詔輔政,封武鄉侯,與魏相攻戰數年,後主建興12年(234)病死軍中五大原,年五十四,諡號忠武。當政期間,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推行屯田政策,並改善和西南夷的關係,曾七擒七縱南蠻酋長孟獲,使其心悅誠服,對於當地經濟和文化的發展貢獻良多。他長於巧思亦曾革新連弩,能同時發財十箭,又製造木牛流馬,有利於山地運輸,演惟陣圖或得其要,著作有《諸葛承相集》。見《三國志.蜀志‧諸葛亮傳》。彼少孤,隱於襄陽隆中,自比管仲、樂毅。徐庶薦之於先主,稱為臥龍先生。
他「躬耕於南陽,不求聞達於諸侯,苟全性命於亂世」,本欲做個隱士,幸好遇見明主劉備(160–223),漢景帝子中山靖王劉勝之後,有劉皇叔之稱),以有名的《隆中對》輔佐先主三分天下。雖然曾六出祁山,七出中原,北伐魏司馬懿仍功敗垂成,為之奈何?
彼曾為軍師,乃古官名也,負責監察軍務,也作軍司。晉時為避景帝司馬師諱,改師為司,司監軍。也指在軍中幫助主將出主意的人。承相亦為官名,古代中央政權的最高行政官員,「一人之下,萬人之上」,是協助帝王處理國家政務的主要官員,或稱相國、宰相。戰國秦悼武王始設,西漢末→大司徒,東漢復稱承相。唐改以三省長官分掌政事。北宋神宗→宰相,至南宋孝宗,復稱承相。元分置左右承相。明、清兩代罷三省,廢相權,改設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分掌職權。
陽都瑯邪
陽都縣:春秋陽國,闵公二年,齊人遷陽。漢置陽都縣,屬城陽國;東漢屬徐州瑯邪國;晉因之,後廢。今山東省沂水縣南。漢置東莞縣,晉以後因之;隋改
沂水,屬徐州瑯邪郡;;縣北沂山,為沂水所出,故名。瑯邪又名瑯琊、瑯邪。
諸葛這個複姓之來源說法不一:1.夏、商時代,諸侯葛伯之後代。《通志.氏族略二》:「本葛氏,夏、商諸侯,葛伯之後。居諸縣,謂之諸葛。」2.有熊氏之後代詹葛,語訛為諸葛。《通志.氏族略二》:「有熊氏之後為詹葛氏,齊人語訛以詹葛為諸葛。」3.葛氏的別稱。《三國志.吳志.諸葛瑾傳.瑯邪陽都人也.注》:「其先葛氏,本瑯邪諸縣人,後徒陽都。陽都先有姓葛者,時人謂之諸葛,因以為氏。」4.葛嬰的孫子封為諸縣侯,因稱為之葛氏。《風俗通.姓氏篇.上》:「諸葛氏,葛嬰為陳涉將軍,有功而誅,孝文帝追錄封其孫諸縣侯,因併氏焉。」
葛,姓,見《通志.氏族略二》:「夏時諸侯有葛伯,子孫以國為氏。」《風俗通》:「古葛天氏之後。」湯征伐諸侯,自葛國始,見《孟子,?文公下》。又春秋時嬴姓之國有葛,為葛氏,見《急救篇二》「葛轗軻」,注。
諸,亦姓也。春秋有諸魯邑,大夫食采其地者,子孫以為氏,一說閩越王吳諸之後。並見《姓苑》、《姓觿.二》。《名賢氏族言行類稿》:「越大夫諸稽郢之後。」另一說大彭之裔封諸,因氏。漢代有諸於其人。
亮,姓,見明《萬姓統譜》。《姓氏考略》:「《漢書.古今人表》:「颛頊(音專序)師伯夷亮父,亮氏當出此,望出濮陽。又,亮與諒通,或即諒姓。」諒,《姓氏考略》:「即亮氏,戰國時,趙有諒毅,見《國策》。《名賢氏族言行類稿》:「後漢諒輔。」
孔,姓也。《廣韻》:「殷湯之後。本自帝嚳次妃簡狄吞乙卵生契,賜姓子氏,至成湯以其祖吞乙卵而生,故名履,字太乙。後代即以子加乙,始為孔氏。」明,姓,見《通志.氏族略三》。
以三例佐證
茲查由羅竹風主編之《漢語典大詞典》縮印本(漢語大詞典編輯委員會及編纂處,上海市,世紀出版集團與漢語大詞典出版社,2002,頁771)中,對「公諸同好」的解釋如下」〉::好,音浩,將自己喜愛的東西向有共同愛好的人公開。《兒女英雄傳》第四回:「自從聽了這番妙解,說書的才得明白。如今公諸同好。」
再查胡汝章主編的《成語辭海》(台南市,三和出版社,1988,頁356)「公諸同好」條:形容把一件東西,公開出來,貢獻給有同樣嗜好的人欣賞。
最後來看由陳鐵君主編的《遠流活用成語大辭典》(台北市,遠流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5,頁126)上對它的解釋:公:公開。諸:「之於」的合音。同好:跟自己愛好相同的人。〈出處〉文康《兒女英雄傳》第四回:「如今公諸同好。」〈用法〉指把自己珍愛的東西拿出來,讓有共同愛好的人一起欣賞。〔例句〕他把歷年所收集來的好字名畫公諸同好,讓大家一飽眼福。〈義近〉奇文共欣賞∕疑義相與析∕優劣共祥說。〈義反〉秘而不宣∕守口如瓶。
。 另本由侯迺慧主編的《精編活用辭典》(台北市,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2013,頁2154)上,對「諸」的說明:4之,於二字的合音,如:付諸行動,後面所舉的辭條有:公諸、訴諸(媒體),反求諸己,形諸筆墨。
以上拉拉雑雑談了這麼多,只在說明「公諸於世」這個成語沒有錯!終於對得起我們的大承相了,假如他泉下有知的話,畢竟可以瞑目含笑矣